升學教育|九龍文理遷入新校舍 善用優勢發展向英中邁進
發佈時間:00:00 2021-10-28 HKT

文理書院(九龍)兩年前由新蒲崗舊址搬到啟德,新校舍以「ECOL學校」為設計理念,即結合環保(Environmentally-proactive)、創新(Creative)、開放(Open)及學習(Learning)四大元素,創出供學生、老師、公眾共享的校園環境。本學年新上任的校長談國軒期望,任內能夠運用學校各種資源和創新元素,為學生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並透過開放校園和落區接觸不同宗教團體和社福機構,拉近自己和社區的關係。他同時希望提升教學質素、學習氣氛、學生成績、全方面發展及升學率,以提高文理書院(九龍)所收學生的派位組別(banding),逐步令該校升格為英文中學。
校舍設計分五區域
文理書院(九龍)於二○一九年搬到啟德發展區,是該校的第三代校園。前校長歐陽惠賢引述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時任院長韓德遜教授於一九六二年主持創校典禮時所說的「學校不是一座建築物」,稱學校是供學生有效學習並吸收知識的地方,所以文理書院(九龍)新校舍除了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亦靈活地配合學生各方面發展。新校舍設計主要分五大區域,分別是公眾及露天區域、初中教學樓、高中教學樓、研習樓、綜合大樓。公眾及露天區域主要包括位於地下的禮堂、廣場、球場及藝術長廊;一樓的多用途場地和歷史長廊,以及二樓的多用途場地和平台。二樓至四樓校舍分為四座,即兩座教學樓、研習樓及綜合大樓。兩座教學樓除有多個課室外,另設有創意媒體室、地理室等小組學習室;研習樓則包括音樂室、多媒體教室等活動室;綜合大樓內有小組學習室和活動室,包括生物實驗室、圖書館等。四座大樓分別以二樓平台及各層走廊和樓梯連接。
四大元素結合 教學相長
文理書院(九龍)校舍以「ECOL學校」為設計理念,結合環保、創新、開放及學習四大元素。
1.環保設計 推廣綠色生活
學校設有集水池及污水處理器,用以收集及過濾雨水,再將之用於灌溉校內佔地約20%的植物,包括天台的花圃和蔬果種植區;另設有二十二塊太陽能板,將太陽光能轉化成為電力,供學校使用;同時盡量利用自然採光和通風系統,減少長期亮燈和使用冷氣或風扇。以上三項節能及再生能源設施,令該校成為全港首所齊集相關設計的教育場所,更贏得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環保建築大獎2019」新建建築類別大獎。
談國軒特別提到天台的花圃和蔬果種植區,「『STEAM園能細藝培訓班』由一名富有種植經驗和專業知識的校友負責教學、學生負責種植和收成。現時約有五十名學生參與,目的是教育他們自給自足和惜食的概念。」
2.開放校園 成社區凝聚點
該校開放地下至二樓部分位置給公眾使用,如禮堂和平台。前校長徐肇強表示:「學校除了作為教育場所,亦是凝聚社區的地方。」他解釋,學校應成為學生和家長能信任和依靠的地方,並有責任教好每名學生及將良好的學習風氣感染附近社區。
談國軒補充:「學校會主動把學生於『STEAM園能細藝培訓班』種植的部分蔬果,分發給區內弱勢社群如露宿者等,亦開放廣場和球場予公眾休息。」他稱學校聘請保安公司全日廿四小時確保進出校園人士之安全,保安、校工、教職員亦互相合作,確保學生安全。
3.創新教育 發掘學生創意潛能
歐陽惠賢說:「留意到現今社會對創新科技的需求,我們覺得教育必須與時並進,除了在制度內的課程外,亦希望能夠為學生提供其他領域,如藝術、多媒體應用等方面的教育,所以新校舍設有創意媒體室、樂團排練室等,以發展他們在創新方面的潛能。」談國軒表示,該校在STEAM課程中加入電繪班、多媒體製作班等,又於地下設置藝術長廊,在校園不同位置亦放置了學生的藝術作品如電繪畫、陶瓷製品等,增添校園的藝術氣息。
4.新資源助跨學科學習
歐陽惠賢表示:「搬到新校舍後,得到校友們的幫助和更大的地方,故學校能增添不同的學習資源,例如多媒體製作班所需的程式,或其他學習經歷(OLE)中的機長模擬訓練課程、模擬控制台及大碼飛機模型等。」
她續說,機長模擬訓練課程涉及跨學科學習,學生透過模擬控制台、熒幕的指示和圖標,學習相關的地理知識如風速、地勢等;亦可學到數學和科學知識如速度的轉換和運算、基礎力學等。配合大碼飛機模型,老師則可更清晰地教授相關化學和物理知識,如飛機燃料的比例和流動、空氣力學等。
新校長目標 拉近家校關係
(九龍)擔任校長,「正如校舍的『開放』理念,我希望能夠利用校長的身分,與啟德發展區、九龍城區及黃大仙區建立良好的家校關係,計畫透過主動面見學生及家長,甚至家訪,為本校學生及家庭打造和諧的校園氣氛。」
他認為該校沒有宗教背景,亦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故有必要與區內不同宗教團體合作,為學生制定出適合的配套或宗教活動,如利用學校禮堂作為禮拜堂等。他說作為被委派到任的新校長,對於附近社區認識不多,故希望能與社區共患難和成長,從而建立歸屬感,所以他將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區,與鄰近的啟晴邨及區內不同機構接觸,了解社區需要並盡力配合,例如設立小老師計畫,由該校學生到鄰近兩所小學為小學生補習。
向第一派位組別進發
談國軒有意在任內提高文理書院(九龍)的學術水平,「留意到本校在搬遷後短短兩年,已由band 2C升到band 2A,感覺有潛力繼續進步,升格為第一派位組別學校。所以我會盡量運用所有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
他表示,九月開學時留意到學校氣氛非常歡樂,同學對於重回校園感到興奮,校內學習氣氛開心、舒服,而他的策略是每月密切觀察,小至每名同學、大至每個級別的學術成績表現和各方面的潛能發展,從中找出端倪再提供支援。例如升中學生未適應新階段和環境,學校便透過學生輔導組「心晴大使」定期設立主題攤位或學會招募等活動,令升中學生盡快融入校園;除了電繪班、機長模擬訓練課程等,該校又籌辦聯校活動如劇場演出、聯校運動會等,以發掘學生潛能及興趣,作全人發展。
目標三年成為英中
談國軒提及文理書院(九龍)正申請成為英文中學,「至現階段為止,本校依然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但我見到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以及學校的派位組別在短短兩年已有所進步,故我認為轉成英文中學不是難事。我們已經把英語授課方式陸續加入課程,包括英語廚藝、英語話劇及英語閱讀。」
現時該校設有文化周、英語茶座、閱讀獎勵計畫、閱讀分享短片比賽等英語相關活動,談國軒又期望能夠推出暑期海外英語交流團及一個學期的外地英語沉浸課程,令學生習慣英語教育,並不再害怕或抗拒英語會話。他期望能夠營造英語校園的氣氛,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從而令該校在三年內升格為英文中學。
文:郭子豐 圖:黃頌偉、郭子豐、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