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教育|聚焦元朗區74校網 注意小一開班形勢 調整統一派位策略【592期】

其他
更新時間:10:32 2021-09-30 HKT
發佈時間:00:00 2021-09-30 HKT

現時至明年一月二十一日,家長若有意替升小學童報讀官立或資助小學(下稱官津小學),須向教育局學位分配組遞交申請。近期不時聽聞各區出現移民潮、跨境生及適齡兒童減少等而導致縮班殺校,有報道指元朗區為「重災區」之一,本學年共縮十班小一。不過,有校長表示有關情況對元朗市區(七十三、七十四校網)的收生影響不大,但天水圍七十二校網因跨境生人數驟減而現收生危機,為紓緩七十二校網弱勢學校的收生壓力,元朗區七十三、七十四校網學校有共識減收來自該區的叩門學生。


針對元朗區升小情況,《親子王》深入訪問當區兩所官津小學——光明英來學校及佛教榮茵學校,了解其近年收生趨勢,並介紹兩所學校特色、辦學方針及未來發展計畫;另邀請兒童發展及升學專家Ken Sir分析當區形勢及提供選校建議。


兒童發展及升學專家Ken Sir指出,來年元朗區形勢如何、縮班數目仍是未知之數,暫僅能靠過往數據分析。他認為該區整體升小競爭形勢不受縮班影響,受歡迎學校的競爭仍然激烈,提醒家長在「統一派位」階段要作出有效的選校策略。教育局於九月中抽樣到各學校「點人頭」,實地點算各校學生人數,並在核對學校呈交的資料後,Ken Sir估計或在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公布後,通知各校來年開班數目,實質公布時間尚未確定。開班多寡將影響選校策略,家長可持續留意教育局或學校網頁公布相關資訊。


新冠疫情稍為緩和,學校的教學模式逐步回復穩定,雖然暫時只能維持半日上課的模式,但受訪的兩名校長對辦學充滿期待。佛教榮茵學校校長孫偉文為新任校長,繼續貫徹學校的環保理念之外,亦期望把資優教育融入正向價值觀元素;光明英來學校校長馮瑞德則帶大家感受家校溫馨合作一面,分享多年來的家校共融文化。


光明英來學校 家校合作聚人心 共助多元發展
光明英來學校一直是七十四校網的大熱學校。該校升中派位成績優異,每年有逾五成學生獲派Band 1中學,故頗受升小家長歡迎,競爭相對激烈。此外,記者在訪問過程中,感受到校長與學生交情深厚、打成一片,家長義工亦在場分享對學校的感受,大家關係猶如鄰里街坊般,互愛互助。校長馮瑞德強調,學校十分重視家校合作,全賴家長義工、教職員團隊與舊生的傾力支持,才建立出良好的教學環境。


世襲生人數高企 影響統一派位
「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世襲生」人數多寡或影響「統一派位」的學額數目,若教育局不為學校加派學額,用作派位的學額減少,競爭便更加激烈。馮瑞德以其學校往年的世襲生人數為例,「本校二○二○/二一學年的世襲生人數排名全港第二,『自行』階段本身僅有三十八個學位,但有兄姊就讀本校的報名學童人數眾多,最後共收七十八名世襲生。」馮瑞德解釋,當年統一派位學額被「蠶食」四十個,若不加派學額,學校只能夠提供十幾個學位供統一派位。「幸好當年(教育局)加派每班四個(共二十個學額),才能夠在『統一派位』階段提供三十八個學位。」因此,世襲生人數或影響「統一派位」的成功機率,家長需留意。


馮瑞德補充,教育局在「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公布後,將根據小一入學申請人數作出推算,如校網內未能提供足夠學額應付需求,教育局會根據一貫安排增加學位,家長可在「統一派位」選校前,透過「各小一學校網選校名冊」留意最新獲加派學位的學校及其加派幅度。


減收72校網叩門生
馮瑞德指出,因該校着重全方位學習、重視學生潛能發展,故有自信、積極樂觀、勇於嘗試的學生,更易融入校園生活。至於叩門方面,教育局規定每班不能取錄超過兩名叩門學生,故馮瑞德表示每年學校大約只能接收十至十四名叩門生,視乎開班數目而定。該校每年收到多達逾二百張叩門申請表,他透露區內學生須符合「1-1-1」(即在「自行」、「統一」甲部及乙部第一志願均選擇該校)條件,區外則需滿足「兩條一」的要求,才可獲叩門機會。


馮瑞德指出,因七十二校網適齡學童減少,為不影響當區開班,故元朗七十三、七十四校網學校達成共識,盡量不取錄被派往天水圍區學校的叩門生。他續說,有意替子女報讀該校的父母或是舊生,但後來搬至天水圍而無法獲派該校。「這類個案頗多,我們唯有在七月中下旬,即每校已確認開班數目後,才盡量取錄這類(獲派七十二校網)學生。」


家長校友熱心應節
光明英來家校氣氛濃厚,記者繞學校走一圈,已感受到濃厚的溫馨氛圍,難怪深受家長青睞。馮瑞德透露,疫情前學校每年會與光明學校(屬七十三校網)合辦大型活動,如大型運動會、畢業禮及傳統的春節聯歡會。「每年春節,我們兩所學校會在酒樓延開八十圍酒席,聯結校友、家長和學生,往年的中秋聯歡更有約二千人參加。」馮瑞德感恩家長們一直以來全心全意幫助學校,為各種節日的大型布置默默耕耘,營造團結的家校氛圍。


每年聖誕聯歡,該校鼓勵家長參與其中,聖誕節抽獎環節的禮品則由家長自發捐贈。馮瑞德又分享,家長每年都會自製食物,再分給學生帶回家與家人共享。另外,校長辦公室內布滿家長所送的公仔禮物,令辦公室在嚴肅中不乏可愛溫馨的氣息,可見家長對學校的愛。其中兩隻可愛的熊公仔尤其吸睛,原來是由光明學校舊生兼光明英來學校家長義工送出。當日該名家長向記者分享,聖誕聯歡帶給她許多童年回憶,故當媽媽後就主動提出捐贈熊公仔「英英」和「來來」作為每年的抽獎禮物,盼將這份兒時的歡樂學校氣氛延續下去,讓學生有回校如回家的感覺。


綜合表演日 凝聚家校
除一般大型節日活動,綜合表演日也是光明英來學校的一大特色。校長馮瑞德稱學校除關注成績外,更希望學生有機會將課餘所學的興趣項目,如話劇、歌詠、朗誦、舞蹈等充分表現,學校盡量提供更多平台。「學校於疫情前一直開辦『飛越舞台』計畫,連續二十年均於元朗劇院舉行綜合表演日,參加學生人數有四五百人,希望所有學生都能發揮天賦和潛能。」他解釋,學生在完成課外活動後未必立刻知道學習成效,故希望透過演出,將所有元素組合,令所有學生都有演出機會,增強其在舞台上的自信心之餘,同時團結學生。


馮瑞德感恩家長義工多年來的支持,「每次有活動,便有二三百名家長協助,校內的表演隊伍也全賴家長支持,幫忙化妝、帶隊、現場布置等。」他又表示,組織大型表演日的另一個目的,是想讓家長參與其中,凝聚團結的力量之餘,他們也能欣賞孩子的學習成果。


家校關係如鄰里
光明英來學校的家長不僅在各大活動中現身協助學校,更參與學校恆常事務,與孩子共同成長。馮瑞德分享,家長有時會擔任圖書館義工,學校設有「故事姨姨訓練班」,訓練家長講故事的能力,然後再由他們引導孩子講故事,孩子亦紛紛主動報名加入。「家長樂意透過分享故事的過程,教導學生講故事技巧,提升其表達能力。」


這種家校氛圍更延伸至老一輩,馮瑞德說有學生的婆婆常為他們特製桂花糕,「(從中)你會看到一種關愛之情,不只是父母,老一輩的爺爺嫲嫲,也會到學校幫忙。」談及感人點滴,馮瑞德表示在疫情期間,該校校園電視台製作「愛在英來齊抗疫」特輯,由學生在家製作,並有家長配合。「不少家長是抗疫醫護人員,他們親身錄製影片,講述自身經歷,為大家加油打氣,那種溫情十分感人。」他認為,孩子在這種被愛包圍的環境中成長,故也十分樂意回校參與各項活動。


舊校「催谷」 轉型愉快學習校園
馮瑞德是光明學校畢業生,大學畢業後回校教書,他期望所有學生能夠在積極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成長。「希望學生回校不要有壓力,因在以前的年代,課外活動不多,催谷成績、多功課的情況是存在的,(光明)學校給人感覺是催谷型學校。我現時的目標是力求創造健康、開心、積極的校園環境。」馮瑞德又透露,近年積極申請各類教育基金,以創建正向校園,並利用所得款項及參與各項計畫,每年舉辦各種正向校園活動。


馮瑞德表示,該校將正向價值觀教育融入課堂中,「學校透過優質教育基金,申請二十萬元購入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系統,利用課堂時間推行正向教育。」他補充,VR系統包含關愛、希望、毅力等元素的故事,可讓學生如親歷其境般體會故事蘊含的價值觀。


另外,該校設有「人生不倒翁」計畫,向每班派發一個不倒翁氣球,再由孩子自行設計、上顏色,透過團隊合作,寫上互相鼓勵的語句。「完成設計後,就把它一直放在課室中,潛移默化地為孩子建立正面積極的價值觀與態度。」


佛教榮茵學校 環保行動貫穿校園 資優結合正向教育
佛教榮茵學校於七十四校網中,也是頗受歡迎的資助小學,小一學位競爭激烈。該校資優教育出色,並一直貫徹環保理念,有九年獲得「香港環保卓越計劃──界別卓越獎(小學組)」。新校長孫偉文於本學年上任,更計畫將正向教育融入資優教育,多方面培養天賦各異的學生,同時關注其身心健康發展。


每年收生穩定
佛教榮茵學校副校長李淑華表示,學校在區內的歷史不算悠久,世襲生數目與全港相若,「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報讀人數頗多,仍有一定的競爭。她指從數據上看,元朗區適齡兒童人數正逐年減少,但移民潮、跨境生減少對該校收生影響不大,每年收生情況穩定。校長孫偉文補充:「從政府人口統計數據而言,元朗區適齡兒童由二○二二年五千五百人,下跌至二○二七年四千一百人,故預計未來適齡兒童減少或是七十二校網縮班的主因。」不過,二人均認為上述形勢對於相對受歡迎的小學,收生影響不大。


歡迎不同類型學生
該校早前連續三天舉辦親親校園訪校活動、小一家長綫上座談會,教導家長相關選校策略。李淑華表示,學校重視照顧學生的多樣化及多元智能發展,故不同類型的學生均適合入讀。在叩門階段,仍有許多區外學生選報佛教榮茵學校,李淑華說許多天水圍(七十二校網)家長傾向讓孩子入讀元朗市區的學校,近幾年形勢沒有太大變化,來自天水圍的叩門學生亦較多。孫偉文透露:「本校在叩門階段通常只接受符合『1-1-1』的學生,但區外『兩條一』仍有機會,鼓勵和歡迎家長嘗試遞表,不遞交就沒有機會。」兩人稱收生機率視乎叩門人數而定,根據以往經驗,申請人數太多,未必能全部取錄。


設太陽能板 助推行環保活動
採訪期間,校方帶記者參觀學校天台的太陽能板,李淑華稱學校近年參與機電工程署「採電學社」計畫,機電署免費為學校安裝太陽能板,預算所產生的電量每年可帶來三至五萬元收入,供保養維修、添置環保器材、舉辦環保活動等之用。學校將環保理念滲透至校園每一環,李淑華說太陽能板發電的收入,會用作為學生舉行一系列環保活動,如綠化校園、參觀環保展覽、舉辦環保講座、回收活動、校內環保設計比賽、設環保大使推廣環保訊息等。


孫偉文補充,參加該計畫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小養成環保意識,「將來這個社會是屬於他們的,如果不從現在開始建立環保意識,將來受苦的是自己。」他指出,有時候這些稀鬆平常的事情,需要不斷提點、親身感受,才能令學生從小理解環保的重要。


旅行培養環保意識
李淑華指出,該校每年舉辦環保旅行,鼓勵學生少帶一次性膠叉及紙餐具,呼籲學生自備器皿。「老師會以身作則,自備器皿,並將垃圾帶走,減少環境污染。」她也在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學生的轉變,「以前旅行,可能有很多垃圾殘留在郊野公園,後期學校倡導環保後,肉眼已可見(垃圾)減少了許多。」過程中家長也積極配合,低年級學生的家長隨同孩子一起參與旅行,從低年級做起,親子間鼓勵減廢,升上高年級後,學生便逐漸在生活中養成環保習慣。


環保概念滲透生活
學生的環保意識由校園生活的一點一滴建立。李淑華表示,該校每年舉辦回收中秋舊月餅盒及新年利是封、運用環保物料設計科技產品等活動;學校又會循環再用廢棄物料,如家教會每年利用小朋友帶回校的利是封,開班教授製作手工掛飾,又會把舊利是封分給重視環保的家庭重用。


李淑華稱,學生都積極響應各項環保活動,「過程中我能夠感受他們的轉變,即使有些(廢物)無法拿回學校,老師詢問孩子在家會如何處理時,孩子也能講出其處理手法,如丟到住所附近的三色回收箱。」她說學生參與環保活動前,往往不會想到製造垃圾的後果,但相關活動慢慢滲入日常生活裏,他們開始懂得分類垃圾。


該校的家教會每年舉辦舊校服回收活動,仍然新淨的校服會贈予有需要的學生,孫偉文認為:「這類活動可以讓孩子知道,很多時候(做事)不是只為自己,也要為身邊的人着想。學生享用資源同時要反思:社會曾幫助我,我以後亦要回饋、報答社會。」


重視資優發展
除重視環保外,資優教育亦是佛教榮茵學校的一大辦學重點。學校因應學生興趣和能力,安排他們報讀不同課程,例如學業較優秀的高小學生會報讀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提早接觸中學課程,有助銜接下一階段的教育。李淑華表示,當這些學生在課程上遇到難題,會與老師溝通,由老師支援他們,助其一步步提升學業表現。孫偉文解釋:「當學生有能力做到更高階(水平)時,我們不應該封頂;若他們覺得功課容易應付,便會慢慢失去興趣。」他補充,當學生有能力完成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信心便更大,可為未來的中學階段打下良好基礎。「資優教育似乎只幫助一些優秀的學生,其實背後理念是每個學生都不能少,這也是我的辦學理念。每名學生皆有其專長和能力,學校則提供很多機會和資優小組,讓他們發揮所長。」


另外,該校一直重視提高教學質量,以收窄學習差異。李淑華稱過去多年,校方均有邀請教育界專家觀課。孫偉文指,學校校董亦是大專院校的學者,其表示:「有資深校董加持,(老師的)教學技巧不斷提升。」他續說,來年教師已能獨當一面,可在同儕反饋中互相學習,如共同設計工作坊、教案、互相觀課,達到全校師生一起進步的目的。


資優結合正向教育
孫偉文認為,資優不限於成績,學生於某個領域上達到資優,也能為他人帶來正面影響,這也是該校推行正向教育的初衷。孫偉文以自己為例,鼓勵孩子發掘興趣,「我本身喜歡彈(夏威夷)小吉他,在早會上會為孩子表演,目的不是告訴他們校長在這方面有多優秀,而是以身作則,帶出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掘興趣和長處的訊息。」


他又透露,來年將邀請一系列嘉賓到校分享,首場活動嘉賓是東京奧運乒乓球女子團體銅牌得主之一蘇慧音,希望令學生明白在站上頒獎台光彩的背後,運動員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他們透過親身接觸嘉賓及提問,可學習多元正向品格。


專家建議選校可適度進取
兒童發展及升學專家Ken Sir針對元朗區小學情況,為家長提供以下升小選校貼士:


1. 受歡迎校競爭仍大
Ken Sir指出,即使元朗區小學整體縮班數目多,但當區受歡迎學校的競爭不會減少,建議家長可留意去年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區內小學被「蠶食」的學位數目,即世襲生佔據原本用於派位的學額數量,從而判斷該校是否受歡迎。「相信手持二十分學生報讀當區熱門學校,仍需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抽籤,入讀機會可能由原本的五成變成六成,但競爭仍大。」


在元朗三個校網中,七十二校網的競爭相對較小。Ken Sir指出在「統一派位」該校網的小學或少有跨網學生選報,教育局也會因應供求情況,可能在「統一」階段將部分七十三校網學生分派至七十二校網小學。家長亦可留意七十二校網有不少受歡迎的小學,Ken Sir舉例說,去年被「蠶食」學額達雙位數的學校包括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均屬受歡迎的學校。


2. 「黑馬」學校作保險
Ken Sir建議家長可根據教育局《二○二一年度統一派位各小一學校網選校名冊》,調整策略。首先需留意心儀學校在「統一派位」階段的學額多寡,若被「蠶食」的數目超過雙位數,家長宜考慮是否繼續競爭該校學位。「家長必須抱有信念,即相信孩子是個優秀的叩門生,(在統一派位)便可嘗試進取(選校)。」針對七十二校網,Ken Sir建議家長可留意「統一派位」剩餘學額的數據,例如某校去年小一收生七十五人,「統一」階段名額有三十多個,家長可進取選報;但若心儀學校只餘十多個學額,機會則較小,家長需再作考慮。


另外,Ken Sir建議若家長採取保守策略,可在「自行」階段選擇當區最出名、最心儀的學校,在「統一」階段則選擇被「蠶食」學額只有單位數的「黑馬」學校,務求先取得尚算理想的小一學位,到最後階段仍有機會嘗試到心儀學校叩門。


 


文:程嘉瑜  圖:梁譽東、黃頌偉、程嘉瑜、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