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期 補健養生】日常改變生活習慣 入秋養肺治百病
發佈時間:00:00 2021-08-19 HKT

雖然天氣仍然炎熱,但大家應該開始覺得咽喉有點乾涸。其實,這是「立秋」之後身體對氣候轉變的反應。中醫認為這時候最重要是養護肺部,就可以減低秋冬經常復發的毛病出現的頻率。
早睡早起 保持安穩
萬全堂註冊中醫師施彤欣表示,從立秋到立冬,稱為秋季,其中包括立秋、處暑、白鷺、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秋季需要早睡早起,使心神安定平靜。秋氣主殺,萬物凋零,故稱「秋刑」,「所以人們的情緒也要盡可能平靜下來,不能再像夏天般急切宣發,要學會收斂此前向外宣散、外放的神氣,讓人體能夠適應秋天的肅殺之氣,從而達到內外的平衡。」她說,此段時間不要讓情志過於向外發洩,要使人體保持平和的狀態,令肺氣得以清肅收斂。
減少劇烈運動免損津液
施彤欣指出,秋季應於肺,肺在志為憂,故秋季養神要求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消除憂鬱惆悵的情緒,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早睡是為了順應自然界的收斂閉藏之氣,早起是為了順應舒長之機,使肺氣得以舒展。秋季氣候乾燥,應適時補充水分津液,同時避免劇烈運動造成津液的損傷。」她續稱,根據「春捂秋凍」的原則,秋季稍涼時毋須頓時加添衣物,以便適應即將到來的冬季嚴寒氣候。
她表示,肺氣盛於秋,肺氣太過易乘肝木,故秋季飲食需掌握「少辛增酸」的標準,「減食辛味,主要在於平肺旺之氣;增酸主要是助肝弱之氣。而且初秋濕熱交蒸,脾胃虛弱,要以溫食為主,少吃寒涼之物。」
養精蓄銳全賴「冬眠」
從立冬到立春,稱為冬季,當中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施彤欣指出,冬季與其他三個季節不同,應早睡以養人體陽氣,晚起以固護陰氣。「此時萬物處於冬眠的季節,生機閉藏,萬物養精蓄銳,以迎接來年春天的生機。」
「同時,人體在冬季處於新陳代謝相對較慢的狀態下,故養生應當避寒就溫,斂陽護陰,使體內陰陽相對平衡,情志千萬不能過極,以免損傷陽氣。」她補充,大家還要遠離嚴寒之處,靠近溫暖的地方;既保持活動,也盡可能不要讓皮膚出汗,否則會使陽氣大量喪失。「冬天時做運動,直到身體發熱就可以了,不可以大汗淋漓。」
着重減鹹增苦熱食
施彤欣表示,冬應於腎,其志為恐,《素問•舉痛論》提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虛無所定,故氣亂矣。」說明冬季切勿使情志過極,以免擾傷陽氣,此時可多參加戶外活動,振奮精神,消除冬天的煩悶感。「冬季基本的飲食原則為『保陰潛陽』。東氣應於腎,腎主鹹,鹹勝苦,《四時調箋》中提到『冬月腎水主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故冬季飲食,應減鹹增苦以益養心氣。此外,冬季宜熱食,但不可過量進食燥熱之品,以免內伏的陽氣鬱而化熱。」
她解釋,身體的閉藏機能如果在冬天未能得到應有的養護,會導致供給春天生命生長的機能不足,亦即冬藏不足,春天無力生長。故冬季陽氣閉藏,但閉藏中含有勃勃生機,是年老體弱者調補的最佳時機。
入秋養肺食療
1. 銀耳美肌茶 |
2. 鮮奶玉液 |
3. 沙參玉竹螺頭湯 |
整理:本刊記者 圖: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582期 補健養生】長期吹風小病變大病 夏日小心「冷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