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期 補健養生】放心與陽光玩遊戲 夏日防曬小百科

其他
更新時間:16:34 2021-08-03 HKT
發佈時間:00:00 2021-08-05 HKT

悠長暑假,自己和孩子的戶外活動都多籮籮,可是在「和陽光玩遊戲」的同時,女士們亦緊記要注意防曬。皮膚科專科醫生區志森指出,「過分日曬除了會令皮膚短暫變黑外,反覆曝曬更會加快皮膚衰老及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所以做好防曬,是享受陽光的第一法則。


陽光的好與壞
心理學上,陽光帶來正能量,人感受到陽光,大腦會釋放出讓人心情改善的血清素,心情便能愉快起來;生理上,通過適量的曬太陽,我們身體可以產生維他命D,幫助我們從飲食中吸取鈣質和磷酸鹽,加強保障骨骼、牙齒和肌肉的健康。


陽光中簡單分類包括有:可見光(Visible Light)、紅外綫(Infra-red)及對皮膚產生反應的紫外綫(Ultra Violet)。皮膚科專科區志森醫生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綫包括UVA、UVB和UVC。UVC波長最短,會被大氣層吸收了;UVB約有百分之五照射到地面,它波長較短,長時間接觸到UVB,皮膚有可能出現灼熱感和泛紅,嚴重的話會曬傷及產生炎症;UVA則是波長最長,多達百分之九十五射至地面,能深入皮膚真皮層,被黑色素吸收,刺激色素細胞產生更多黑色素,令膚色變深及出現雀斑和色斑,同時亦會傷害皮膚中的蛋白質及DNA,會令肌膚衰老失去彈性,出現皺紋和鬆弛等肌膚煩惱。」最近流行說法是UVA的A解作Aging(衰老);UVB的B解作Burn(燒傷),讓大家更易記得。


豈止出現在戶外
近年,大家的防曬意識大大提高,甚至有些人更有說:即使在室內亦要全方位防曬。區醫生說,一般而言室內燈光的紫外綫其實不高,對皮膚健康不會構成很大反應,反而我們要留意夏天常用的紫外光滅蚊燈。「有些人會將滅蚊燈放得很近睡覺的位置,久而久之不自覺地吸取過量紫外綫,影響皮膚健康。此外,紫外綫能穿透一般玻璃,坐近窗口位置工作,整天給射進辦公室的陽光曬着,都應加強防曬護理。」


區醫生提醒,本身有光性皮膚病(如多形性日光疹、日光性皮膚炎),以及正服用四環素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和利尿劑人士,在夏天更應該做好防曬及補濕才出門,盡量避免在猛烈陽光下外出。


防曬系數指標
防曬護膚品的瓶子上都會寫着「SPF」和「PA+」。「SPF」全寫是Sun Protection Factor,是針對UVB的防曬指標,防曬產品SPF數值愈高,代表延緩皮膚被曬紅曬傷的時間愈長。「PA+」全寫為Protection Grade of UVA,是依據人體測試量得出的防曬黑(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PPD)指數數值,採用一個換算表簡化成用「+」號來表示,最低是PA+;最高是PA++++。簡單說,PA的「+」號愈多,就有愈強的 UVA 防護效果,防止曬黑曬老的能力就愈強。


還有一種是UPF,全寫是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通常用作衣物及紡織品的防曬指數,如遮陽傘、帽子及衣褲等。區醫生提醒說:「根據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建議,無論SPF數值多高,亦最少每兩小時補塗放曬用品;戶外活動時,流汗或水上活動都會令防曬產品流走,緊記用毛巾抹過的位置、上水後亦需要盡快補塗,才能達至真正的防曬的功效。」


物理防曬與化學防曬
常見的防曬塗搽產品,分為物理性和化學性兩大類型。物理性防曬劑最常用的就是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跟氧化鋅(Zinc Oxide),防曬效果理想,惟塗在身體上會呈灰白色,一般人日常使用會較為抗拒,但物理性防曬成分一般較穩定,較少引起刺激或過敏反應,適合敏感肌膚人士使用。化學性防曬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化學防曬劑吸收紫外綫,再轉換成無害的能量釋放。坊間不同防曬護膚品有着不同的化學成分,應避免含香料酒精,或容易致敏成分。


塗防曬留意「鬼祟位」
滿心以為塗了防曬產品,為何最後仍會曬傷?區醫生說,原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些「鬼祟位」。「塗防曬品時要細心,有些位置經常被太陽曬到,且皮膚亦嫩。例如耳背、後頸、髮綫位、頭頂分界位及稀疏位置,還有手背和腳背;穿背心短褲的話,腋下、手臂和大腿內側亦要塗防曬乳。」他更補充指,塗防曬產品的分量亦十分重要。「根據外國研究,大部分人只使用少於三分之一需要的分量,效用自然大減。還要緊記在曬太陽前十五分鐘就要塗上,才能真正發揮效果。」


文:Carrie 圖: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580期 補健養生】夏日慎防熱傷害 中醫傳授解暑良方


【576期 補健養生】防暑氣侵體 夏日養生攻略


【574期 補健養生】內外平衡最重要 夏日控油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