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文物連結過去與現在 保育建立集體認同感 | 社論
更新時間:02:00 2025-08-28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8-28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8-28 HKT

文物可貴之處,在於其歷史價值連結過去與現在,形塑集體身份認同。有市民本月中在牛潭尾北的樹木裏,發現刻有「皇明崇禎拾年」的明朝古墓群,即距今有逾380年歷史。有學者初步檢視後,相信墓地應與粉嶺鄧氏宗族有關,對研究明代時期的香港甚有價值。然而由於土地屬於新田科技城發展範圍,該處早貼上政府的土地徵用告示,現時尚未知道當局會否在限期後強制遷墳。
本港經濟早已高度發展,物質文明至臻,反而保育才是現今更值得堅持的選擇。2012年,港鐵在宋皇臺站現址的工地發現古井、麻石明渠和瓷壺等宋代文物。當時雖有聲音支持港鐵暫停工程,讓保育先行,但也有聲音要求依期完工,減低對附近居民的影響。最後,當局和港鐵決定容許延後通車,並花逾2年時間和成本修改車站設計,才得以填補缺失,盡可能妥善保育文物。
本港開埠短短百年,早已因發展之名,淘汰不少歷史建築,斷絕與過去的聯繫。可是,文物不但是歷史的重要見證,也可讓民眾建立有連續性的身份認同,並成為吸引旅客的旅遊資源,拉動經濟成長,承擔展示文化軟實力的具體象徵。當局目前雖對明朝古墓群尚未有定案,但還望能將保育置於首要考慮,讓文物得以永久、完整地保存。
辛正兒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