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 - 中醫淺析抑鬱症 內在調理解憂困 | 中大說中醫

專欄
更新時間:02:00 2025-08-20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8-20 HKT

近年,抑鬱症經西方醫學廣泛解構病因及治療理論,漸受大眾關注。於中醫學上,古醫籍中其實早有記載此症的防治方案,如能從內在調理入手,能起防患未然及避免症狀加劇的作用。

文:梁知 部分圖片:資料圖片

抑鬱症是甚麼?

  面對低潮及逆境時,我們都會感到悲傷、失落或憂鬱,但若果這些負面情緒沒有隨着時間消減,並多方面影響生活,就有機會發展成抑鬱症。除了持續的情緒低落,抑鬱症患者亦會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無法從舊有喜愛的活動中得到歡愉感,反之整天感到疲倦、無精打采。

  此外,抑鬱症亦可帶來生理及行為上的改變,例如失眠、嗜睡、胃口差、暴飲暴食、周身疼痛、集中力下降、坐立不安等。當病情嚴重時,有的患者更可反覆出現自殺的念頭,甚至為此作出計劃。因此,面對着抑鬱症,我們都鼓勵病人早日接受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中醫治療優勢

  現代中醫治療抑鬱症的優勢在於辨證論治。無論患者是初發或久病、是否有服用西藥或其他治療,我們都能夠透過判斷體質狀態,給予獨一無二的個體化治療,例如有的病人在服用抗抑鬱西藥後,情緒波動已大致受控,但藥物的副作用使其大便乾硬難排,睡眠質素亦未如理想,在這種情況下服用滋養津液及養心安神的中藥,便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亦有的病人期望逐漸停服抗抑鬱藥物,便在西醫調整藥量的過程中配合針灸及中藥去穩定症狀,從而減少過渡期的不適。

  其次,不少身體症狀可由壓力引起,例如失眠、食欲減退、持續疲倦等。中醫會結合舌象、脈象,嘗試從細微的症狀發現警號,務求在演變成情緒病之前盡早身心同治。

  中醫治療抑鬱症的療效備受肯定,科研結果亦顯示中藥及針灸能改善情緒疾患背後的病理變化,例如調節神經傳遞物質、減低炎性因子及提升神經元功能等。在臨床會診中,中醫師也會關注起居飲食習慣,提出食療、運動及呼吸練習的建議,務求患者能掌握多方面的自我照顧技巧,長遠地改善情緒狀態。

《黃帝內經》早有記載
  古代中醫早就發現情緒會影響健康,例如《黃帝內經》在《靈樞百病始生》篇章提及「喜怒不節則傷藏」,指出過極的情緒可損傷臟腑功能。以下列表簡述了「五臟」分別對應的情緒,以及其連繫的身體症狀:

七情               情緒例子                              臟                關聯症狀
怒                   生氣、煩躁、鬱怒、委屈    肝                頭脹、耳鳴、胸脅脹滿、
                                                                                       胃痛、口苦等。
喜                   過度興奮、亢奮                  心                 失眠、心悸、亢奮、語無倫次等。
思                   思慮、擔憂、內疚              脾                 腹瀉、消化不良、多夢、疲倦乏力等。
憂、悲            憂愁、悲哀                         肺                 胸悶氣促、氣短、咳嗽等。
恐、驚            恐懼、受驚、精神緊張       腎                 驚醒、昏厥、二便失禁等。

在傳統中醫的診斷中,「鬱證」的表現與現代抑鬱症最為相似,其餘還可以考慮「百合病」、「臟燥」、「梅核氣」等。情志不舒、氣機鬱結是鬱證的發病機理,臨床首要辨別虛實,循發病軌跡了解背後可能經歷的情志內傷(如長期憂慮、恐懼等),結合四診資訊,以決定治療方案。

參與情緒調治計劃
中大中醫診所現正推出「中醫調治情緒健康計劃」,為參加者以中醫治療改善情緒健康、提升心情、重拾生活的平衡。歡迎有興趣人士致電報名參加。
查詢:3943 9933(中大校園)
   2873 3100(沙田)
   2873 3053(灣仔)
   2873 3067(尖沙咀)
或掃描二維碼了解更多。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註冊中醫師
梁知
​​​​​​​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註冊中醫師 梁知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註冊中醫師 梁知

 

情志不舒會損傷臟腑功能,為身體帶來不良影響。
情志不舒會損傷臟腑功能,為身體帶來不良影響。

 

情志不舒會損傷臟腑功能,為身體帶來不良影響。
情志不舒會損傷臟腑功能,為身體帶來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