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康 - 長者愛磚頭 青年要自由 | 神耆商機
更新時間:02:00 2025-08-11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8-11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8-11 HKT

近日與幾位前輩茶敘,大家不約而同地聊起一個現象:媒體談論「無殼蝸牛」、「蝸居」等話題似乎少了很多。一位資深投資者感慨道:「從前我們掛在嘴邊的是『四子主義』— 房子、車子、妻子和孩子。如今年輕一代不是選擇『躺平』,就是天天喊着要實現『財務自由』。」
房屋局最新統計顯示,35歲以下業主人數從2016年的9.2萬下降至2021年的7.3萬,減幅達21%;35至54歲業主則從42.3萬降至34.3萬,減少約19%。相反,65歲以上業主卻從19.8萬激增至28.5萬,增幅高達44%。上述數字清楚反映出「業主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
一位退休老師解釋不會出售物業的原因:「尤其是早幾年樓價高企時,利用逆按揭令自己每月有收入,像領『雙糧』一樣,『滋味無窮』。」逆按揭至今已批出8千多宗,每月年金平均達16,200元。此外,不少父母擁有多個單位,名義上是自己的,但實質上都是給子女居住,子女還有「剛需」嗎?
此外,一位私募基金創始人補充說:「年輕人在投資選擇上更加多元化,可以投幣、買美股,也可以創業。如今即使父母願意支付首期,年輕人也不一定願意背負供樓壓力。反正父母的房產將來都屬於他們,現在就乾脆自己先租屋好了,難怪租金屢創新高。」
一位企業老闆分享:「我有一位員工,曾『裸辭』出走思考人生。疫情期間父母離世後,他便自住小單位,並租出了一個大單位,每月收租2萬元。不求大富大貴,但享受『半退休』的『躺平』生活。」隨着業主年齡進一步老化,更多物業將作為遺產傳承。這是否會讓下一代提早實現「財務自由」?樓市會失去昔日的光彩?「剛需」減少又將給社會帶來哪些影響?值得我們思考。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