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峰 - 變局中以穩定幣贏新賽道 | 亞非正傳 之 以法興業
發佈時間:02:00 2025-07-04 HKT

當大家在球賽上為公平競技吶喊時,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另一場關於「規則制訂」與「秩序重塑」的比賽也在悄然進行。這場比賽的主角是穩定幣(Stablecoin),一種結合科技、金融與法律挑戰的新型數字貨幣。
隨美國《GENIUS法案》、歐盟MiCA法案以及香港《穩定幣條例》相繼出台,穩定幣正從「幣圈工具」轉化為「金融基建」。擁有「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的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國際金融樞紐,正處於全球數字金融治理的風口浪尖。
從經濟學角度看,美元穩定幣的運作模式類似狹義銀行:零付息的穩定幣作為發行方的負債,背後則以高流動性資產(如大宗商品、國債)支撐,並靠利差獲利。其供給具彈性,但流通量實際由需求決定。用戶雖放棄利息,實則換來更高的支付效率、跨境交易便利及某種程度上繞過某西方強國的長臂「卡脖子」工具—這也正是穩定幣在新興市場與加密資產交易中需求升溫的原因。
然而,穩定幣仍屬私人貨幣,其中心化運營模式與公信力問題不容忽視。穩定幣的「穩定」,依賴市場信心與儲備資產的可兌性,一旦遭遇信心危機或擠兌風險,易產生系統性衝擊。2023年USDC因儲備銀行倒閉一度脫鈎,即是一例。
香港的《穩定幣條例》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從法律制度上首次賦予穩定幣明確的發行要求與監管範疇,要求1︰1法幣儲備、最低資本要求及可行應用場景。這不僅是對本地金融穩定的保障,更是對全球數字金融治理的積極貢獻。
制度設計的核心在於「信任」,數字金融需一套透明、公正、可持續的法律結構。信任來自監管、審計與風險管理,更來自制度的預期穩定性與跨境協作能力。
在國際貨幣競爭中,美元穩定幣已展現出「在位貨幣」的網絡優勢。歐羅選擇以央行數字貨幣(CBDC)應對挑戰而非發展歐羅穩定幣,中國亦可從中借鑒。實際上,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平台貨幣,本質上已具備穩定幣的特徵,並在本土市場形成強大網絡效應。若能有序拓展其在跨境場景的應用,結合數位人民幣及多邊CBDC合作,將成為中國在國際數字支付領域的重要競爭優勢。
因此,香港的角色不僅是「防火牆」,更應是「橋樑」、「試驗沙盒」及經濟新動力的核心動能。我們可發揮在法治、人才與創新上的比較優勢,推動包括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代幣化債券常規化、跨境支付基建建設與監管協作等政策落地,同時培育數字資產法律專才,把香港打造為全球數字金融知識與制度輸出的關鍵節點。
穩定幣的未來既是挑戰也是契機。香港有責任、有條件,站在制度創新的最前沿,打造全球數位命運共同體破解全球難題,為全球數字金融秩序寫下信任與規則的新篇章。
陳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