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降主權評級 市場勢減持美元資產

星島日報-金融
更新時間:03:00 2025-05-2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27 HKT

  美國失去主流的最高主權評級後,一度觸發美債沽盤,10年期債息被推升至4.5厘水平,專家相信,市場長遠會逐步減持美元資產配置。不過,短期風險或已消化,有債市專家指,早前香港投資者因評級風險而沽出美債的數量及金額增加約20%,但不少資金近日反而重新泊入美債,相信拋售衝擊有限。
  投資平台FSMOne(香港)環球債券部高級經理陳家朗表示,留意到近期本港客戶沽出美國國債的交易量,短暫增加約20%,部分來自美國評級下降後觸發憂慮,但很快資金重新流入美債,並說:「有投資者賣美國國債換美國企業債,最後都選擇港元或美元資產。」他認為,無論因為對美債失去信心,還是基金章程所限而被動沽出,佔整體資金規模比重亦不大,暫時對市場影響輕微。
美債拋售衝擊有限
  從資金流看,全球最大的美債ETF「20+年期國債ETF(美:TLT)」,今年以來資產管理規模(AUM)淨減少18億美元,至目前484億美元,但以穆迪下調美國主權評級後,幾個交易日內反而淨流入約12億美元。本港情況亦相似,反映長債表現的「南方美國國債ETF」(3433),自美國降評級後,其AUM由8660萬美元,顯著增至最新1.08億美元。
  iFAST Global Markets投資總監溫鋼城認為,如將目光由美債擴闊至美元資產,很多基金及ETF未來要減持的資金規模不會少,主要由於評級風險正持續升溫。他解釋,當美國主權評級遭下調後,融資成本上升,對美國聯邦政府開支帶來壓力,從而需要發更多債「去到爆煲為止」,形成惡性循環;同時不少美國企業亦受主權評級牽連而被降評級,長遠風險不斷擴散。
強積金「焗沽」毋須過慮
  美債評級早前曾引發本港強積金「焗沽」憂慮,在現行規例下,當美國失去「AAA」最高評級,強積金基金需要被逼拋售美債,以保持10%以下持倉比例。但目前為止,積金局仍給予美國最高評級。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趙靜指出,若未來積金局不予美國最高評級,部分強積金或須減持美債,但她指美債佔整體強積金比重只有約5至10%,相信整體衝擊可控。
  趙靜相信,一些機構投資者受內部風險限制,已調整美債倉位,並逐步減持美債。她認為,美債結構性風險正在上升,但始終是全球最安全流動資產之一,目前歐羅、日本國債市場深度不足,中國國債利率較低,「美債避險屬性暫時無可替代」,未來走向則仍需觀察美國政府及聯儲局政策,會否將風險擴至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