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削資不搞大鑊飯 學生利益重於教師飯碗

社論
更新時間:03:00 2025-05-26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26 HKT

  教育局官員近日先後約見中小學教育界代表及向傳媒放風,預告會在9月新學年實施多項措施,包括不再按物價指數升幅調整給予公營中小學校的經常性撥款、將統稱EOEBG的「擴大/營辦津貼」金額大減10%、將直資學校資助額下調2%、提高部分特殊用途津貼的申請門檻,以及預告會合併、甚或取消部分被指高度重疊或容易被濫用的資助計劃。
  眾所周知,政府推出有關措施的主因是財赤嚴重,有必要全方位開源節流,有序滅赤。剛於3個月前發表的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已落實了兩項教育範疇的「削支」措施,包括取消向每名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派發2500元現金津貼,以及要求各大學及多個教育相關基金,將剩餘的資助額和種子款項回撥庫房。兩者涉及的金額雖多,分別涉及約20億和上百億元,但原則上不會影響學校的日常運作。
  今輪「削資」措施則是針對中小學的營運開支,真正開始削到「入肉」。有人質疑政府「再窮也不能窮教育」,這個大原則絕對值得支持,但由納稅人支付的公帑資源始終是珍貴和有限的。而即使庫房有錢,也不等於可以不問成效地胡亂花費。
學生數目大跌 開支反增
  受到港人生育率屢創新低影響,香港的中小學生人數在過去10年大幅減少了接近10萬人,跌幅高達15%,但同期的教育經常開支卻「逆市」累計上升了超過6成。若按學生人均開支計算,增幅更超過8成,從任何角度看都難言是合理,當中肯定存在一些資源錯配、重複資助,以至濫用和浪費行為。
  以EOEBG津貼為例,有中小學校長直言,由於政府近年分別以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推動STEAM教育和加強資訊科技配套、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生涯規劃,以至加強到內地交流和建立姊妹學校等,推出了這樣那樣的津貼和資助計劃,令不少學校都用不盡EOEBG津貼。
  另一計劃收緊的「SEN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過往學校只須收到1名該類學生,即可獲發10萬元額外津貼,明顯是過於寬鬆豪爽,現建議將門檻提高至最少要有6名學生才較為合理。
  據報大部分接受諮詢的中小學校長,都深明政府財赤嚴重,有關削資建議大致可以接受,但部分學校卻對另一項擬議措施有強烈保留甚至反對。
接受加開班數 引起非議
  因應學生人數減少,教育局起初是以「共渡時艱」的方式應對,近乎一刀切地要求所有中小學縮班減派,並多次調低學校的最少班級和最少收生人數門檻,以避免大規模「殺校」。有關政策有助一些因種種理由而出現收生不足的弱勢學校暫免「被殺」,保住了不少教職員的飯碗,但同時卻令到那些因教學或其他表現出色,深受學生和家長愛戴,即使整體學生減少,收生時仍舊大排長龍的好學校,無法因應家長需求而多開班和多收學生。
  社會各界現在應已明白到,香港學生減少問題乃結構性的,上述「大鑊飯」制度不但在財政上和實際運作上難以持續,更甚是變相懲罰了一些好學校和剝削了家長的選擇權,長遠可能會令香港的中小學教育質素每況愈下。教育局早前已收緊了收生不足學校進行「救校」的選項,現在則進一步建議重新接受中學申請加開班數,讓更多家長有機會送子女入讀心儀的好學校。
  有中小學校長批評有關措施會令「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甚或被殺校。但精益求精,汰弱留強,不是比「大鑊飯」制度更值得鼓勵嗎?教育局以至所有教育界人士都必須謹記,學生的利益永遠比教師的飯碗和辦學團體的聲譽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