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康 - 「老」友變「龍」友 | 神耆商機

專欄
更新時間:02:00 2025-05-26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5-26 HKT

  「我啲孫仔一見到鏡頭就彈開,要麼就板起塊面。」一位老闆無奈道。旁邊的「老」友立即附和:「後生仔女𠵱家仲搞笑,影相要戴口罩!我個仔成日提我,唔好亂放孫女啲相上facebook。」為何現代銀髮族特別熱衷拍照,甚至樂此不疲,把家人和朋友的生活照「擺上網」分享?

  對一些老人來說,能輕鬆掌握手機拍照,是種難得的「科技勝利」。毋須複雜操作,就能免費盡情創作、分享,這種掌控感足以令他們樂在其中。「我老公退休後就做了『龍友』(業餘攝影發燒友),甚麼都要影再分享,或許是他和舊同事維繫情感的方式吧?我叫佢唔好影我,我都快70歲,不要說鏡頭,就連照鏡也不想。」另一位銀髮老闆娘嘴上抱怨,眼神卻帶着笑意。  

  長輩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成長,當年的相機、菲林底片、菲林沖曬等都價值不菲,拍照可算是奢侈事。如今智能手機在手,隨時隨地可以拍片、剪片,這種「攝影解放」某程度上可謂對過去的補償,亦可以「一鍵美顏」,自己都賞心悅目。

  長者退休後,特別是男性,社交圈或會縮小,拍照分享則成為一種維繫友誼的重要方式。透過分享美食佳餚、旅行、孫輩成長等照片能獲得點讚、留言,從而產生「被關注」的滿足感,加上即時上傳就能立即獲得反饋,這種即時性強化了拍照的動機。

  歲月無聲消逝,年紀大了,每個時刻都是「唯一」;每次快樂,都可以是最後一次。有位智者曾分享:「大旅行影相;『擺大壽』影相;抱孫又要影相,全因這些喜悅轉眼即逝。拍照不止是愛好,更是對抗遺忘的方式——記錄當下感覺,留住瞬間快樂。因此,見到家族群組裏『洗版式』的分享,不妨多點理解。」

  台灣有研究指出,「分享影像」能有效降低老人的孤獨感。或許我們該思考的不是「為甚麼他們拍這麼多」,而是「如何從這些影像中讀懂他們沒說出口的需求」。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