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陰霾籠罩須穩預期 民營經濟法成及時雨

社論
更新時間:03:00 2025-05-0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5-01 HKT

  全國人大常委會昨通過的《民營經濟促進法》,將於5月20日起實施。這部法律將對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同時明言「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這些表述很重要,因為對有意大顯身手的民營企業家來說,有法可依等於更充分的保護,所以將來發展事業時必會更積極。而對於整體經濟來說,在關稅戰的陰霾下,這部法律則有如及時雨,對提振市場信心發揮積極作用。
民企撐起中國經濟
  在內地,近年「56789」的說法很流行,這是指民營經濟貢獻了5成以上稅收、6成以上GDP、7成以上技術創新成果、8成以上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成以上企業數量。從這些粗略的數據可以看到,民營經濟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國營經濟,起碼是並駕齊驅,說它支撐起中國經濟,應該不算誇張。在這個基礎上,如何進一步釋放民企的潛力,將其更好地團結起來,肯定是中央費煞思量的事。
  儘管民營經濟非常重要,但在一些情況下,民企往往處於相對不利的困局——難以平等獲取資源、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情況相當普遍,許多業內人士早已苦不堪言。近年甚至發生了一些俗稱「遠洋捕撈」的醜劇,即地方政府在財政緊絀下,為了增加收入,對民營企業家進行異地拘捕,隨意查封相關企業。類似的滋擾衝擊了民企的合法權益,挫傷了民企的熱情,民間投資意欲必然因此而大降。
  我們不能說,有了《民營經濟促進法》,所有不公都可以杜絕,但在法律層面承認民營經濟的地位,肯定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規範作用。當民企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市場機會和發展權利,可以合理地取得資金、勞動力、土地、數據等生產要素,民企的積極性便可更有效地調動起來。
打造法治化環境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法律提及支持民企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投資和創業,這些提法顯然是回應了當前中美新冷戰下,國家希望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藉以打破美國科技圍堵、在科技競賽中突圍的要求。當法律鼓勵民企投身科技,有了更適切的法律保駕護航,未來說不定會有更多像「杭州六小龍」的初創企業異軍突起。
  支持民企是中央的長期立場,包括去年三中全會便提出制訂《民營經濟促進法》;今年2月習近平主席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鼓勵企業家們做中國式現代化的促進者,則掃除了他們對近年中央政策的疑慮和戒心。現在這部法律終於正式通過,這是中央支持民企的具體體現,也意味着我國打造法治化、市場化環境的進程取得新的成果。
  《民營經濟促進法》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因為是第一部,所以其歷史意義不應被低估;又因為這部法律是在全球關稅戰的大背景下出台的,它自然會被賦予穩市場、穩信心、穩預期的使命。但完成立法並不意味大功告成,下一步的挑戰可能會更大,因為有法不依、胡亂執法的情況可能還會存在,類似問題還須加大力度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