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旅業復甦言過其實 加機場離境稅非洪水猛獸
發佈時間:03:00 2025-04-30 HKT

年初《財政預算案》提出,將飛機乘客離境稅(下稱「機場離境稅」)由120元增至200元,10月生效,預料此舉每年可為庫房創造16億元收益。但這一措施自「財爺」公布那一刻開始便爭議不斷,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或有保留,部分議員甚至提出「減辣」修正案。平心而論,上調機場離境稅必然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無痛加稅」是不現實的,只是它的影響真有那麼大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這次有從政者反對上調,可能是出於選舉年的考慮,所以擺出一副比較高的反對姿態,以免被外界認為太過順從政府。對於這種操作,選民自有評價,我們不必深論。至於另一種意見說機場競爭力會因上調離境稅而受到削弱,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卻未必經得起事實的檢驗——只要參考2003/04年度政府增加機場離境稅的經驗(當時由80元增至120元),事後回看,香港機場的表現不但未有因此而下滑,反而多年位居全球最佳機場排行榜前列,足見相關措施絕非洪水猛獸。
機場離境稅僅佔旅費小部分
當前,香港這個國際航空樞紐已走出疫情的陰霾——航空公司運力大致恢復,四方八面的遊客再一次青睞香港機場,本港市民亦紛紛出遊……基於鞏固這一復甦勢頭的考量,上調離境稅自然受到很多人反對。但客觀而言,80元的加幅,「殺傷力」真的那麼大嗎?眾所周知,機場離境稅佔整體旅費的比例很低,倘若遊客願意購買一張價值千多元、甚至更昂貴的機票,他們未必會介意區區80元開支,在一些情況下,許多旅客甚至不清楚自己被徵收了什麼稅項。
我們認為增加機場離境稅是對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此舉較具操作性。《基本法》第107條要求特區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但目前庫房財赤已經非常嚴重,這是一個不容否認和迴避的事實。
政府必須千方百計開源,這點社會沒有太大分歧。問題在於,開源的方法雖有不少,具體執行卻有阻力,例如在同一份《預算案》中,「財爺」建議向由陸路邊境管制站離境的私家車徵收「邊境建設費」,有覺悟的人自然明白此舉不利於大灣區融合,政治上難以落實。反觀,增加機場離境稅卻不涉政治問題,算是一個比較容易執行的措施,屆時庫房每年可以輕輕鬆鬆進帳16億元。
無可否認,上調機場離境稅肯定會撼動部分持份者的利益,廉航就是明顯的例子。但在滅赤的大前提下,當局總須作出艱難抉擇,要做一些少數持份者不歡迎的事。更何況,廉航在香港市場的份額無法跟傳統航空公司相比,這一事實減少了加稅的阻力。
畏首畏尾難滅赤
對於機場離境稅加價草案,政府立場很堅定,不但拒絕調整加幅,連分階段實施也不考慮。我們認為這種態度是正確的——如果立場不斷後撤、畏首畏尾,那麼距離滅赤的目標必定越來越遠。隨着政府已爭取到多個主要政黨的支持,議案應該可在大會上順利通過,屆時這場討論就可正式結束,而大家亦可將更多精力,放在如何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機場的競爭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