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應對人口老齡化:牙科醫療資源短缺與大灣區醫療合作的啟示
發佈時間:03:00 2025-04-30 HKT

香港正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根據統計處最新資料,65歲及以上人口已突破23%,預計至2036年將增至三分之一。隨人口結構轉變,醫療服務的需求大幅上升,當中尤以牙科醫療的資源缺口最為明顯。口腔健康與長者的整體生活質素及慢性病風險息息相關,惟本地牙科公共資源長期投入不足,難以應對日益複雜的服務需求。
目前公營牙科服務僅涵蓋緊急痛症處理,並無提供定期檢查、牙周護理或義齒等全面服務。全港僅設13間公營牙科診所,長者輪候時間動輒數月,轉向私營市場則因費用高昂而卻步。這一矛盾促使不少市民將目光投向粵港澳大灣區尋求牙科服務。
近年,不少港人北上深圳、廣州等地接受牙科治療,因當地收費相對低廉、設備先進、診症效率高。例如同樣的植牙療程,大灣區平均收費約為香港私營市場的三分之一至一半,且診所普遍支援粵語或普通話溝通,顧客體驗漸趨專業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跨境醫療合作,使港人使用大灣區醫療服務的門檻進一步降低。根據最新政策,香港的「長者醫療券」計劃已於2023年起正式擴展至大灣區特定醫療機構,合資格診所涵蓋牙科服務;同時,「醫健通」亦支援跨境接軌,讓大灣區合作機構可存取市民的健康紀錄,提升診療連貫性與安全性。
此等政策便利,實質上為跨境醫療建立制度基礎,使大灣區成為香港醫療體系的延伸與補充。惟長遠而言,過度依賴境外資源並非理想策略,香港本地醫療制度亦需同步改革,以應對未來幾十年的老齡化趨勢。建議方向如下:
強化公共牙科服務與基層口腔護理網絡:增設社區牙科診所與長者口腔健康支援服務,提升可及性,並鼓勵市民定期檢查與早期介入治療。
擴展牙科專業人力與教育資源:增加大學牙科學額,並為年輕牙醫提供投身基層服務的誘因,如租金資助、開業支援計劃等。
完善跨境醫療配套與監管機制:優化大灣區醫療機構認可名單,確保使用醫療券的診所服務質素穩定,並加強跨境數據互通與糾紛處理機制,保障市民權益。
推動預防為本的口腔健康文化:強化學校及長者機構的牙科健康教育,並與社福團體合作,定期提供外展口腔服務與簡便評估。
總括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在面對人口老齡化和醫療資源緊張之際提供了有力的補充方案,特別是在牙科醫療方面。隨着長者醫療券和醫健通逐步實現跨境應用,跨境醫療已從「替代選項」逐漸演變為「制度支援」。然而,真正可持續的解決之道,仍需香港自身加強本地醫療基建、人才培育與基層護理體系建設。未來的醫療政策應以全民健康為本,強化區域協同,推動預防為先的醫療文化,方能構建一個既具韌性又以人為本的醫療生態系統。
范榮彰博士
太平紳士
香港義工聯盟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