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餐飲服務失業率升至5%

星島日報-港聞
更新時間:03:00 2025-03-24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3-24 HKT

  輸入外勞隨時「打爛」本地工人飯碗。隨着經濟大環境不明朗,有工會指過去數月陸續收到本地工人投訴,稱輸入外勞引致本地工人開工不足,甚至「無工開」,影響遍及建造業、餐飲零售等服務行業;有連鎖米線舖請外勞後更不再請兼職,令本地兼職工人失去崗位。工會倡,政府應因應不同行業實際就業情況,調整輸入外勞計劃,且應就不同行業工種設定「外勞上限」等,以保障本地工人就業。
政府自2023年起透過多個行業計劃擴大輸入外勞,涵蓋建造、運輸及院舍護理業等,截至今年1月已批出近2.4萬個配額。另外「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亦輸入低技術工種,包括侍應、收銀、售貨、保安員及洗碗工等的外勞,在推出1年半內,已先後批出約5.1萬個配額。
  工聯會理事長兼立法會議員黃國昨指,輸入的5.1萬名外勞中,以飲食業佔最多,目前已引入逾2萬人,「過去數月亦陸續收到工友投訴,尤其是做兼職或較年長者,均指僱主請外勞後本地人反而『唔夠工開』,甚至『無工返』,導致收入減少,尤其是過往較多本地主婦會做的侍應業更是重災區」。
  黃國透露,早前有連鎖米線舖旗下9間分店,獲准輸入50名外勞,「那批外勞月薪只需1.3萬元,且獲包宿,請了他們就毋須再請兼職,估計單是這一宗個案,已打爛百多名本地兼職員工的飯碗」。身兼工聯會副理事長的權益委員會主任丘燿誠表示,按統計處數據,優化計劃自前年9月推出以來,「餐飲服務業」及「零售業」的失業率便分別由4.4%及3.5%,上升至今年2月的5%及3.9%,亦遠較整體失業率3.2%為高。
  點心師傅余先生指,公司請外勞價錢「等同或低於請本地人」,而外勞的「產出」若超過本地工人,變相動搖本地工人地位,「飲食業內不少崗位被外勞取代,更直接削弱本地師傅的議價能力」。
本地紮鐵工遭「壓價」
  建造業情況同樣不妙。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表示,去年本港私營工程量大減三分之二,本地工友已面臨開工不足,甚至被淘汰,部分人亦反映遭「壓價」。以紮鐵大工為例,工會的參考日薪為2930元,惟本地工友現已被壓價至2100元一日,甚至更低,「外勞紮鐵工最少開工24天,月薪有37800元,換算日薪約為1600元,本地工友仲點叫得起價?」
  建造業工友黃女士稱,過去一年多來行業環境急劇惡化,除有老牌建築商清盤,欠薪拖糧更是「個個月幾單」。她歎,本地工友更要「自降身價」求職,除收入減少,就業情況也由「工搵人」變成「人搵工」,令她感到朝不保夕,失去就業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