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斟酌飲食文化 | 無名指
更新時間:02:00 2025-03-22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3-22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3-22 HKT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看「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展覽,導賞老師說到「禮食同源」,我反射性想起《禮記》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是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但當飲食不只是為了活命,便形成了文化。
禮食同源的「禮」指祭祀,這兩天讀張競《中華料理の文化史》中文版,提到祭祀時要為神明奉上全隻牲畜,祭後分食,才知道中國人食內臟的習慣可能源於祭神。
祭祀影響飲食習慣,也影響文字。香港故宮展出文物以食器為主,先秦時期食器很多也是禮器,用法講究。其中一種禮器叫「豆」,主要盛放醃菜和醬汁,展覽說明牌上引用《說文解字》:「豐,豆之豐滿者也。」說有學者認為「豐」就是豆上放滿食物的樣子。這個說法其實也有爭議,因為金文中「豐」字從「壴」不從「豆」,儘管也與祭祀相關,卻是樂器而非食器。
導賞老師接着講到倒酒器物中,曲柄的斗和直柄的勺,關係到「斟酌」二字。這兩個字很有意思,先看《說文》,前者「從斗,甚聲。」後者「從酉,勺聲。」斗和酉都與飲酒有關。「斟」有傾注之意,粵語就保留了「斟酒」這個說法;「酌」是「盛酒行觴」,即斟酒勸飲,亦可簡化為飲酒之意,如李白的《月下獨酌》。
諸葛亮《出師表》裏寫「斟酌損益」,「斟酌」二字放在一起如何演變成考慮之意呢?較多人支持的說法是,斟是倒酒,酌是飲酒,即前者增多後者減少,按自己酒量掌握好飲酒的分寸,就是「斟酌」,可見古人對飲酒還是有所節制,並非電視劇裏的古裝人物一味豪飲。
資深唱片人兼樂迷
譚紀豪
最Hit
中港澳三地共用儲值電話卡! 1卡2號數據不設使用限期 可免翻牆使用WhatsApp/Facebook 激活即送10GB數據!
2025-05-17 11:00 HKT
毋須北上拎「國補」!小米香港推「全場智能家電補貼計劃」優惠 全場300件智能家電減高達48% 實測深圳/香港買平啲?
2025-05-16 10:54 HKT
回流夫婦75萬改造美孚新邨 假天花錯覺改善樓底矮 礙眼結構牆變藝術區
2025-05-17 06:00 H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