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豪 - 估價暗湧 | 二叔公啟事錄

專欄
更新時間:02:00 2024-05-27
發佈時間:02:00 2024-05-27

  樓市「撤辣」後,發展商求量不求價,甚至以「越賣越平」的策略推新盤。開價有競爭力當然能夠刺激一手樓交投轉旺,撤辣後不足3個月,一手成交已超過7000伙,但另一邊廂,早兩年選擇建築期付款計劃的買家,現在卻因樓價急挫面臨物業估價不足的「噩夢」,如果財力不足隨時要撻訂,更可能被「追差價」。

  網上盛傳將軍澳有年前購買樓花的小業主向發展商發出「聯署聲明」,表示未收樓就變負資產,更擔心樓花項目落成後無法借足按揭貸款,向發展商提出幫手上會及提供置業回贈等訴求。姑且不論小業主的要求是否合理,本港住宅樓價自2021年高位至今,已下滑逾兩成半,而在這3年間售出的一手樓花單位當中,買家選擇建築期付款的比率高達七成,面對新盤爭相「劈價」,銀行對按揭轉趨審慎,面臨估價不足風險,置業美夢變噩夢的絕非個別例子。

  最近兩年樓市急挫,令很多買了樓花的人士大失預算,面對買家的壓力,有發展商考慮提供過渡性貸款或置業利息補貼現金回贈等措施,但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特別是對於高位入市的買家來說,儲備充足的首期資金以及應對樓價下行風險的能力,成為決定他們能否順利完成交易的關鍵。

  各種付款方式皆有利弊,建議準業主無論選用哪種付款方式,最好預留最少30%樓價的資金,以應付潛在的估價差距及樓價波動風險。申請按揭時亦應主動向不同銀行查詢,取得最佳估價及貸款安排,倘若拿到的按揭金額與合約價差距過大,建議主動向發展商反映情況,尋求協助,或及早作出撤訂決定,免生後患。

靄華押業主席
陳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