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守傳統不守舊 國際化發展三十年 創新卻不忘初心

資訊
更新時間:11:32 2023-03-07 HKT
發佈時間:00:00 2023-03-07 HKT

提起中藥行,無人不識「北京同仁堂」這個擁有354年歷史的老字號。由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到今年北京同仁堂國際化發展三十周年暨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上市十周年,已發展成在境外28個國家和地區開設超過150家各類終端,全球累計診療量突破5千萬的規模,做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更讓數以億計的國際朋友,通過同仁堂而愛上中醫藥,這是祖輩們想也沒想到的成就。
北京同仁堂紮根香港三十年

北京同仁堂一直為中國老百姓服務。1993年,現為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及董事長丁永玲女士帶著北京同仁堂的金漆招牌,積極回應國家「走出去」的號召,在香港開設第一家門店並成立總部。 

「立足香港,面向世界」。丁女士對2023年特別有感受:「這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我們一步步邁向中醫藥國際化。數碼技術,科學創新,這是國家的大趨勢,老字號同仁堂也在不斷嘗試創新。從1993年香港第一家分店,至2018年於港交所主板上市,積極堅持深耕境外市場的專業化定位。」同仁堂一路走來的過程都連繫著祖國「一帶一路」的發展,實現「四步走戰略」。

北京同仁堂國藥上市十周年

2013年,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上市。丁女士回想:「上市之初,我們成為當時創業板市值過百億的龍頭企業。2018年轉主板,帶來巨大紅利,能更好地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上市十年來,同仁堂一直履行國家對大灣區發展的期望。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和大灣區規劃,整體佈局著同仁堂在世界的全產業鏈、全資產鏈、全文化鏈和全價值鏈。

疫情環境下更把握機遇

2020年初,同仁堂國藥積極投身全球抗疫,除了迅速在上千個品種中快速篩選出80餘個防疫抗疫品種,從境外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全力搜集搶運防疫物資,也攜手國醫大師、境外中醫專家組建「同仁堂全球新冠疫情防治專家組」,向全球發佈「扶正避瘟飲」靶向治療方案共計100個處方,並向境外門店發放《北京同仁堂疫情防控指南(境外版)》,也指導馬來西亞發佈了《國家中醫防治新冠疫情方案試行第一版》等,建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不容忽視的中國力量。疫情過後,社會更重視保健。惟有保持個人健康,按中藥理念調理身體,才可全球共享健康。

香港成為重要中藥產研基地

同仁堂在境外發展一直守著「穩」字訣,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憑藉「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的高質量標準製藥。2006年,同仁堂國藥在香港大埔建立了境外第一個中成藥及保健產品生產研發基地,產品均符合本地以至國際製藥要求,讓國際市場的消費者更易暸解產品功效。為配合近年保健養生的市場需要,推出了增強免疫力及腸道健康的產品。去年更推出頑疾治療患者適用的「靈芝樂活膠囊」,此產品與科研成果結合,通過大學藥理研究證實產品的功效,讓產品國際化。

緊貼時代雙線發展

作為一家超過350年的老字號,發展境外市場和掛牌上市令北京同仁堂注入新活力,與時並進。北京同仁堂有實體店,也在不同國家增加了網店,並順應科技大潮流,利用線上模式推廣中醫藥文化和中藥療效,增加與大眾互動。擴展市場和傳承中醫藥文化,在雙線發展下更相得益彰。

與香港大眾心連心

「同修仁德,濟世養生」是北京同仁堂的企業精神。疫情三年,香港也曾經歷嚴峻時期,同仁堂國藥支持中央援港抗疫,全線門店擔當使命,積極為有需求的人士提供全方位診療並提供中醫方案,此舉得到香港社會的高度肯定和民眾普遍推崇。

傳承文化守正創新

同仁堂走向國際化30年,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但也走出了中醫藥特色和氣象。展望未來,丁永玲女士表示:「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中醫藥這一中國古代民族瑰寶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現實作用,深入探索中醫藥文化新的表達方式與傳播路徑,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人類人民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資料由客戶提供)■現今嶄新創意中成藥零售店。

■現今嶄新創意中成藥零售店。

■香港首間北京同仁堂零售藥店。

■香港首間北京同仁堂零售藥店。

■民國時期於北京大棚欄的同仁堂藥店。

■民國時期於北京大棚欄的同仁堂藥店。

■同仁堂創建於1669年。

■同仁堂創建於16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