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心跳太快太慢太大力恐患心臟病  醫生解構心律不正2大成因

社論
更新時間:13:44 2022-12-01 HKT
發佈時間:13:44 2022-12-01 HKT

「心律不正」是一個統稱,無論心跳太快、太慢、早搏,任何心跳的不規律都可稱為心律不正。

例如心跳太快,常見的原因是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即心房並不是一下、一下有規律地跳動,而是出現不規則的跳動,可能突然由每分鐘跳動六、七十下,突然增至百多二百下甚至更多。幸而,如果受心房顫動影響,心房每分鐘跳動二、三百下,心室未必也會跟著跳二、三百下,因為心房和心室之間有一個自動調節的機制。

又如心跳太慢,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是竇性心律有些不正常,令心跳偏慢;另一種是心臟的傳導出了問題,意思是由心房通往心室的傳導出現延誤,最嚴重的情況可能心房傳導完全無法傳導到心室,這種情況其實和電線的老化相似,因老化減弱了傳導的能力,通常在年長人士身上出現較多。

至於早搏的情況,其實很多人都有。很多時,病人可能會突然覺得一下心跳很大力,雖然稱為早搏,其實這下大力的心跳是遲來的,原理是因為其中一下心跳提早了出現(早搏),令跟著的一下心跳力度加大,所以病人自己也可能感覺到。

心律不正成因

具體來說,心律不正的成因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心臟本身結構有不正常的情況,包括心瓣問題、心血管問題,或者心臟發大、心肌肥厚等,都會誘發心律不正的情況;另一類是心臟結構並無問題,可以是因為天生電流的傳導有問題,即我們出生的時候,心房、心室之間電流的傳導出現像電線短路的情況,或者基因的問題令心律突然出現變化,而病人本身的心臟結構是正常的。

撰文:心臟科專科醫生 黃子榮

以上內容由名人+提供,標題經星島頭條編輯修改

同場加映:心肌梗塞7種併發症

根據醫管局資料,正常人有三條主要冠狀動脈,主要負責將氧氣及養分輸送至心臟肌肉;如果這些血管出現收窄或閉塞,不但可威脅心臟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當膽固醇及脂肪等在心血管內積聚,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這些粥樣硬化物的形成會令動脈管壁加厚及硬化,並使血管收窄,影響血流而致使心肌缺氧壞死。一旦這些粥樣硬化物出現破損,形成的血栓碎塊可在頃刻間完全堵塞血管,嚴重可導致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可導致以下7種併發症:

 

同場加映:引致猝死的10大症狀

台灣急診科醫生魏智偉曾列出可致猝死的10個症狀,並提醒大眾若身體突然一同出現多種不尋常症狀,或代表身體即將出現嚴重問題:

魏智偉舉例指,如果感到胸口翳悶,且伴隨左邊肩膀麻痺、不舒服,就可能是心臟出現問題;如出現頻繁心悸、心律不正、頭暈、眼前發黑等症狀,亦可能代表心血管狀況不健康。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