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泥鯭|誤以為泥鯭只會食屎? 清蒸煲粥仲可以做半鹹鮮

Headlife
更新時間:15:09 2022-07-27 HKT
發佈時間:15:08 2022-07-27 HKT

不愛吃魚的人,當然不會吃泥鯭。但其實會吃魚的人,面對泥鯭或許都會卻步,究竟所謂何事?是否對泥鯭有誤解?

泥鯭,學名為褐藍子魚,對於不少港人來說,只要到排污口或是「臭河」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影,因而有說法指,泥鯭的主要食糧就是糞便。正正就是這個說法,不少會吃魚的人都不愛泥鯭,而台灣對於泥鯭更有一個地道的名字:「臭肚」。

泥鯭會吃糞,這說法不是錯,但又未是絕對正確。泥鯭的確是會吃糞,但其實其主食是藻、生於岩石邊的蠔及貝類。台灣人將其命名為「臭肚」,是因為牠們的肚中常會傳出一陣臭味,而這股味道其實是來自海藻的味道。

當然,今時今日大家可以在街市買到的泥鯭,有的來自野生,亦有來自養殖場。泥鯭最常見的煮法就是清蒸,簡單加果皮,將薑片放入魚肚除腥,蒸好後加入蒸魚豉油已成。而另一熱門做法就是果皮泥鯭粥,將魚煎香拆肉,放入白粥煲至軟綿,放少許大頭菜添味即可。

想吃得刁轉,有人會將泥鯭做成半鹹鮮,即是將泥鯭曬至半乾,既有鹹魚香味,又有鮮味。其實做法簡單,只要將泥鯭清淨,沿腹部位置劏開呈蝴蝶狀,灑少許鹽在魚肚位置,曬一至兩天後,就是半鹹鮮。製成後只需加少許薑清蒸,鹹香及鮮味並存,感覺惹味。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https://bit.ly/39AQC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