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康治療才是回復健康關鍵

更新時間:07:30 2025-08-27 HKT
發佈時間:07:30 2025-08-27 HKT

面對風濕痛症,不少患者在疼痛得到緩解後,但日常活動能力卻未能完全恢復。根據香港復康醫學會2023年的調查顯示,約有65%的風濕痛患者在疼痛緩解後,仍持續受到功能限制困擾(即活動能力受限制),其中最常見的是手部精細動作障礙(佔42%)和上下樓梯困難(佔38%),這些情況往往源於患者以為消除痛楚等於康復,忽視治療後復建調理的重要性。

功能性復建 需心理與均衡營養飲食配合
註冊物理治療師何淑玲認為,緩解痛楚只是治療的第一部分,全面性復康治療還需要後續的功能性復建所配合,而上述的調查結果便突顯了功能性復建的重要性。

除了上期提及的運動及肌肉力量訓練外,治療師亦會從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方式著手處理。風濕痛患者常常因為疼痛而產生焦慮和抑鬱情緒,這對康復進程造成了負面影響,物理治療師與患者會進行良好的溝通,鼓勵他們參加團體治療或支持小組,這樣不僅能提升其康復信心,還能促進社交互動,減輕心理壓力。

至於日常生活中,亦應該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對於功能性復建至關重要。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是促進身體恢復的基本要素。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新鮮蔬果,能夠減少體內的炎症反應,對於風濕痛患者尤為重要。

只要患者定期與治療師進行評估和調整治療計劃,即可改善康復效果,更好地達成康復目標。

補虛固本通全身 辨證施治才能標本兼治
在中醫學理論中,透過運化氣血及固本培元兩方面,能減少復發機會。註冊中醫師何嘉瑜提到,長期不癒的痹症與抽筋多因肝腎不足、氣血虧虛。 

因此需補益虧損的肝腎,益氣養血,從根本上強壯筋骨、濡養筋脈,使氣血通達全身,保持關節靈活、筋脈柔韌,才能有效解決風濕痛症的根源問題。

在氣血虛型的風濕痛症上,桂枝可有助溫通經脈,改善因寒凝血滯導致的關節冷痛、麻木。配合白芍柔肝止痛,可緩解周身肌肉筋脈僵硬疼痛。

於肝腎不足型的風濕痛症上,則多用杜仲和巴戟天,可補肝腎,強筋骨,主治肝腎虛引起的腰膝酸痛與筋骨無力,有助改善慢性痹痛與抽筋。與當歸和熟地配伍,更可加強養血潤筋作用。

何嘉瑜醫師強調用藥同時亦需配合外治及飲食調養,應避風寒濕,注意關節保暖,避免過食生冷寒涼、油膩礙胃之食品;保持心情舒暢對病情亦大有裨益。 

適度運動皆有助於氣血運行,推薦八段錦。特別適合氣血虛弱者。其中的「兩手托天理三焦」:站立,雙手緩緩上舉至頭頂,掌心向上,彷彿托天,可暢通三焦氣機,拉伸全身經脈。「調理脾胃須單舉」:一手向上舉,一手向下按,形成上下對拉,能強健脾胃,促進氣血生化。建議每天練習1-2遍,進行時請遵循 「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勞和劇烈疼痛為度」再配合藥物和飲食調理,方能逐步恢復關節功能和身體活力。以上動作強烈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初次學習,以確保動作準確、安全。

只要保持全身氣血運行通暢,便可預防風濕痛症與抽筋復發,再無後顧之憂。

余仁生中醫醫療中心 註冊中醫師何嘉瑜
余仁生中醫醫療中心 註冊中醫師何嘉瑜

 

註冊物理治療師 何淑玲
註冊物理治療師 何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