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嘉年華開鑼 應科院展示六大科研亮點 全民共享創科成果

更新時間:11:15 2025-10-22 HKT
發佈時間:11:15 2025-10-22 HKT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於本屆「創新科技嘉年華」展示多項尖端創新技術與應用方案,涵蓋人工智能、智慧出行、醫療科技、建築科技及智能生產等範疇,讓市民近距離體驗創新科技的力量。本屆活動以「創科點亮夢想」為主題,由創新科技署主辦,即日起至10月26日於香港科學園舉行。

應科院行政總裁孫耀達博士工程師表示,應科院積極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推動全民科普教育,播下種子助力本地創科生態蓬勃發展。他說:「應科院致力研發『貼地』且具實際效益的創新技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協助提升營運效率及解決痛點。我們樂於藉這項年度盛事,向公眾展示我們引以為傲的科研成果。」

他續指:「『創新科技嘉年華』每年吸引數十萬名市民參與,冀能啟發更多年輕人投身創科領域,發揮潛能、成就夢想。」

多位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到訪應科院展位,並與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行政總裁孫耀達博士工程師和科研團隊合照。
多位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到訪應科院展位,並與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行政總裁孫耀達博士工程師和科研團隊合照。

市民親身體驗 創科融入日常生活

在應科院展位上,市民可親身體驗互動數碼科技展示,試玩生成式人工智能遊戲,並認識應科院的嶄新科技,包括專為無線膠囊內窺鏡而設的專用系統晶片、大批量鑽石顏色自動分級儀、無人機和低空經濟相關科技,以及專為組裝合成建築而設的智能光學精準定位系統等。應科院歡迎市民於嘉年華期間親臨展位,一同探索創新科技如何融入日常生活,體驗香港科研實力與創科成果。

膠囊內窺鏡專用系統晶片 實現七倍高速影像傳輸

應科院科研團隊歷時三年成功研發,專為膠囊內窺鏡而設計的無線高速數據傳輸專用系統晶片,實現多項技術突破。資深工程師覃兆童 表示,新晶片的數據傳輸速度較傳統方案提升超過七倍,支援 1080P高清影像輸出,晶片體積亦縮小約42%,在膠囊內窺鏡領域具顯著技術優勢。

他指出,膠囊內窺鏡檢查過程簡便安全,患者只需吞下一枚膠囊,即可完成全消化道檢測,毋需麻醉並可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然而,市面上現有的膠囊內窺鏡受限於像素及幀率,往往難以捕捉細微病變;應用新晶片則能清晰呈現腸胃道微小病灶,大幅提升臨床診斷準確度。

唐靖基補充,研發過程中團隊須克服多項挑戰,包括晶片電路設計、影像訊號處理、無線通訊算法及通訊協議優化等技術難題,最終成功打造出性能穩定、畫質卓越的新一代晶片。

他續指,整個研發歷時三年完成晶片核心設計,並於過去一年完成技術轉移及工程樣品製作,目前項目正進入認證及量產籌備階段。據了解,搭載有該新一代晶片的膠囊內窺鏡系統計劃明年在內地開展臨床測試,預計香港區也有望明年完成相關認證並正式推出,為本地醫療界帶來全新微創診斷方案,推動消化道檢查邁向智能化與非侵入式的新里程。

覃兆童(左)與唐靖基(右)介紹應科院研發的膠囊內窺鏡專用系統晶片。
覃兆童(左)與唐靖基(右)介紹應科院研發的膠囊內窺鏡專用系統晶片。
團隊研發的系統晶片大大提升診斷的準確度,若加上相匹配的人工智能輔助檢測工具,有助推動篩查,以便及早治療。
團隊研發的系統晶片大大提升診斷的準確度,若加上相匹配的人工智能輔助檢測工具,有助推動篩查,以便及早治療。

鑽石顏色自動分級技術 提升珠寶檢測標準

應科院科研團隊成功研發高精密自動化鑽石顏色分級儀器,運用專利光學分析技術及內部參照標,大幅提升分級準確度與檢測效率。該系統誤差僅為正負0.5級,可於生產線上連續評估鑽石顏色,簡化流程並解決傳統檢測效率低下的問題,為行業建立新標準。

資深工程師王岳琳表示,系統透過光學感測技術,同時量度樣本與參照色,並以專用軟件即時進行圖像分析。當鑽石旋轉一圈後,系統即可自動判定顏色等級,全程約需30秒,實現快速而精準的分級結果。他指出,新系統的另一項突破,是能同時處理多顆鑽石,「傳統設備一次僅能測一粒,現時技術則可同時分析十顆樣本,效率大幅提升。」團隊計劃將儀器導入生產線,結合自動化裝配及機械手臂,推動鑽石檢測全自動化生產流程。

此外,應科院物聯網感測與人工智能技術總監張春博士補充,團隊亦同步開發鑽石淨度檢測技術,運用圖像分析及人工智能演算法,辨識細至十餘微米的裂紋與瑕疵,為鑽石「4C標準」(顏色、淨度、切工、克拉)提供更全面的自動化檢測方案。若能實現四項指標全面自動化,將顯著提升珠寶行業品質控制及國際競爭力,為香港及大灣區珠寶製造業注入新動力。此外,應科院亦探索技術的新應用場景,例如在芯片領域進行微米級的缺陷檢測。

王岳琳(左)與張春博士(右)介紹鑽石顏色自動分級技術。
王岳琳(左)與張春博士(右)介紹鑽石顏色自動分級技術。
系統自動判定鑽石顏色等級,約30秒完成。
系統自動判定鑽石顏色等級,約30秒完成。

應科院研發AI文件真偽偵測技術 助金融機構防範詐騙風險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迅速發展,不法分子利用AI偽造文件與圖像的手法愈趨高明,令金融及保險機構在審批貸款或保險索償時面臨更大風險。應科院團隊研發的AI詐騙偵測系統運用多媒體分析、電腦視覺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為金融及保險等行業提供實時風險警報。

應科院多媒體系統及分析、人工智能及可信技術總監鄧羽真博士表示,現時不法分子只需輸入簡單指令,便能生成逼真的身份證、賬單等偽造文件,傳統人工核對已難辨真偽。AI詐騙偵測系統能自動判斷文件是否由AI生成或經修改。系統從圖像中抽取肉眼難察的「數碼指紋」,偵測圖像拼接、字體異常或金額不符等可疑情況,並生成報告供審批人員參考,大幅提升準確度與效率。

鄧博士指出,香港在AI偽造文件偵測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方面已居領先地位。未來,該院將繼續與業界合作,推動AI防詐騙方案的實施,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

占紫陽(左)與鄧羽真博士(右)介紹AI文件真偽偵測技術。
占紫陽(左)與鄧羽真博士(右)介紹AI文件真偽偵測技術。
系統自動偵測文件字體異常與金額不符等可疑情況。
系統自動偵測文件字體異常與金額不符等可疑情況。


「創新科技嘉年華2025」

日期:即日至10月26日
應科院展位:香港科學園10W地下(紅區B-07)
網址:https://innocarnival.hk/

完成每項任務可獲印章乙枚,集齊三款印章,即可換領精美限量禮品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