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篩檢與介入 有助及早掌握 阿茲海默症治療黃金期
發佈時間:09:00 2025-09-30 HKT

香港正急速邁向超高齡社會,長者人口比例持續上升,截至2024年,65歲或以上長者已佔全港人口的23.9%。隨着人口高齡化,阿茲海默症的患病人數亦有上升趨勢,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為此,本報專訪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深入了解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與治療之道。

問題1:什麼是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腦退化問題,會出現細胞積聚不正常蛋白的情況。過去,很多腦科病難以治療和預防,但如今像中風、阿茲海默症等慢性疾病,在預防和治療上有了不少突破,尤其是後者近年來突破最多。」
問題2:如何區分正常老化與需要檢查的症狀?家族史和腦小血管病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早期風險嗎?
「一般來說,若記憶力衰退是慢慢發生的,不影響生活,可能只是普通腦老化。如果出現症狀逐漸加重,影響生活,如無法去銀行辦理業務、學不到新東西,甚至性格大變等,就需要警惕並及時檢查。家族史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早期風險,屬不可改變的發病原因;如你的直系親屬(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阿茲海默症,你的早期風險會比其他人稍高。腦小血管病和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的兩大主要原因,它們並非獨立存在,可能相互影響,加速腦部衰退,約30%病人是兩者兼具,會使症狀出現更早、病情更嚴重。」
問題3:哪些因素會提高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有什麼預防方法?
「關於阿茲海默症的可改變因素,其中60%發病原因是不可改變的,如年齡、基因等,還有很多不明因素,但剩下的40%是可以改變的。如在生活方式方面,飲食要清淡,地中海式食物是不錯的選擇,其實和廣東人習慣的食物差別不大,多吃蔬菜及蒸魚,少吃紅肉和油炸食品,同時要戒煙戒酒,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健腦運動也很關鍵,如打麻雀、下棋、學習新東西等都可以,對預防和治療都有幫助。如能良好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也可降低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另一方面,保持社交也不容忽視,包括與人聊天、多交流、多觀察事物等。其中,聽覺的保持尤為重要,6%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由聽覺問題造成,視覺問題也需關注,聽力不好要戴助聽器,視力問題要找視光師檢查及處理。
腦儲備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細胞間突觸的溝通情況會因活躍程度和數量而不同。加強腦儲備,能延緩退化顯現症狀。教育亦是很好的腦儲備方式,擁有高教育水平者可能擁有較高的腦儲備,而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者患病風險比較高。」

早期識別症狀 可延緩病情
問題1:早期識別症狀對預防或延緩病情重要嗎?
「結合臨床經驗指出,早期識別症狀對預防或延緩病情非常重要。研究發現,在症狀出現前15至20年,腦部就已發生變化,但在沒有症狀時,目前尚無有效的處理方法。當出現輕微症狀、有高危因素或家族史等情況時,可通過腦掃描(正電子斷層掃描)等方式檢查。過去,腦掃描主要看腦部是否萎縮,尤其是海馬體等部位,結合臨床量表判斷,但腦萎縮已是較晚的表現。
市場上創新的血液檢測與傳統的PET(正電子斷層掃描)檢測、腦脊液檢測相比,各有優勢。通過檢測血液中不正常蛋白,能更早發現問題,且準確性愈來愈高,可以超過9成。PET檢測昂貴、耗時且要注射含有輻射的同位素,腦脊液檢測有入侵性和創傷性,而驗血相對簡單,易被大眾接受,目前多用於篩查。如驗血結果發現風險,便可後續做PET檢測進一步確認。血液檢測能在症狀出現前發現風險,對預測腦部異常變化大有幫助。」
問題2:如患者經檢測呈陽性,發現是早期的輕度認知障礙(MCI),醫生會如何引導他們接受結果、減輕焦慮,並制定治療計劃?
「在臨床實踐中,血液檢測陽性比例因群體而異。輕度認知障礙群體中,只有20-25%是阿茲海默症,陽性機會較低,如果有早期阿茲海默症病徵的病人陽性機會較高,可達70至80%以上。
曾有一位62歲的貿易公司老板,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控制良好,其妻子發現他狀態不如從前,經血液測試呈陽性,遂進一步檢查,發現腦部有β澱粉蛋白積聚,屬於阿茲海默症高危。通過用藥及調整生活方式(恆常運動、關注血糖血壓)等,一年多來病情穩定,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阿茲海默症治療的黃金期是初發階段,如到中期已不能用藥。」
問題3:推廣阿茲海默症早檢測的挑戰是什麼?對未來預防和治療的前景,黃醫生有何展望?
「推廣阿茲海默症早期檢測面臨諸多挑戰,公眾認知不足是其一,很多人認為老人記性差很正常而不重視;此外,很多患者自身不知道患病,甚至性格改變、固執不聽勸,因此家人的關注十分重要。隨着未來人口預期持續高齡化,阿茲海默症和認知障礙症患者會越來越多,但診斷和治療都面臨資源問題,希望政府或NGO等能投入更多資源,提供篩查工具和宣傳,讓公眾了解早期可檢測和治療。」
(醫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