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進行檢測大腸癌 有助提升患者存活率
發佈時間:08:00 2025-09-19 HKT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死亡率排行第二。由於大部分大腸癌患者均沒有病癥,所以超過一半患者確診時已達中晚期,大大減低治癒機會。外科專科醫生蕭燕愉指出,大腸篩查方法有很多,包括大腸鏡、大便隱血測試等,但近年研究發現,大腸癌患者腸道中存在特定惡菌,透過檢測大便內的細菌基因,便能計算患上大腸瘜肉及大腸癌的風險,準確度更高達九成以上,有助提醒病人找醫生作進一步咨詢,以及詳細檢測的需要。尤其是早期大腸癌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或以上,越早確診根治機會就越大。

患大腸癌毫無先兆
大腸癌多由瘜肉開始,瘜肉一般有機會要等五至十年後,才逐漸演變成大腸癌。蕭醫生表示,因此大腸癌病癥難以察覺,「除非腫瘤體積偏大,而位置又靠近肛門,才有機會因大便出血而察覺到患癌,否則腫瘤處於腸道上游位置而體積尚小,是可以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的,到患者因貧血而出現見暈等症狀時,病情已趨向嚴重,這突顯了篩查的重要性。」
大腸癌的患病中位數約在七十歲左右,但數據顯示由五十歲開始有上升趨勢,這亦是政府資助五十歲以上合資格人士,進行大腸癌篩查的原因。「不過篩查所採用的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只有四至八成,原因是採集樣本由病人進行,有機會令樣本污染而出現誤差,而且大腸癌腫瘤只有在出血時才能被檢測出來,如果腫瘤沒有出血,或是體積太細,測試結果可能呈陰性。當然大腸鏡是準確檢查瘜肉及大腸癌的黃金標準,但卻較難應用於篩查階段,始終檢查屬於入侵性,且檢查前要飲瀉水作清腸預備,並非所有人能接受,往往要到確診那一步才採用。」

檢驗細菌基因評估患癌風險
近年醫學界提出腸道微生態的概念,發現每人腸道內有不同的細菌群組,當中有益菌也有惡菌,而不同的菌類組成會影響腸道健康,甚至當中有研究指出,患有大腸瘜肉或大腸癌的人士,腸道中會出現若干特定惡菌,蕭醫生說以上研究為篩查帶來了新方向。「有本地大學以此作為檢測方法,透過檢驗糞便的細菌基因,預視患上瘜肉或大腸癌的風險,研究亦指出準確度可高達九成以上。」新技術普及仍需時間,不過蕭醫生稱已有病人採用,「有病人十分重視健康,早年曾進行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均證實腸道沒有瘜肉問題,近來因為大便習慣出現改變而有所擔心,但又難以衡量是否要再進行腸鏡,於是決定用新的檢測方法,再將測試報告帶來給我評估,是否需要作進一步檢查。」

及早預防勢可逆轉
對篩查如此着緊的原因,是因為大腸癌越早發現,治癒機會就越高。「大腸癌分為四期,一期及二期的五年存活率分別高達九成半及八成七,但如果等到三期才發現,癌細胞已在淋巴擴散,五年存活率急跌至三成,因此能夠透過篩查及早發現作出根治,甚至在瘜肉未出現癌變前予以切除,有助提升患者存活率。」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定期進行篩查,蕭醫生提醒還要留意日常習慣,「我時常跟病人說,大腸癌成因大致上分為不可逆轉及可逆轉,年齡、性別、家族史等因素確實無法改變,但其實大部分因素可以逆轉,例如少煙少酒,避免進食香腸、火腿、午餐肉等加工食品,奉行高纖飲食,保持適量運動等等,從生活中慢慢改變,對預防大腸癌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