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健談】我肚子痛 不想上學
發佈時間:07:00 2025-08-26 HKT

就讀小學三年級的Emma(化名)在上學前總會喊肚痛、肚痾、頭痛和頭暈,需要頻繁請假。更令人擔憂的是,她有時會出現行為倒退,半夜突然尿床。Emma的父母帶她看過多位醫生,做了不少檢查,都找不到生理上的病因,終被轉介至我的診所。這類兒童焦慮症的個案在香港並不少見,背後成因眾多,通常都需要一段時間跟孩子建立好關係和信任,才能讓他說出心底話。原來,Emma因上學倍感壓力。她覺得老師很惡,經常針對她,就連同學們也排擠她。再加上成績雖然位處中上,但仍遠遠未及父母對她想升上一家心儀band1中學的標準。對年幼的她來說,這些複雜的情緒與人際困擾,難以用言語清晰表達,於是身體透過一系列不適症狀,替她「說」出來。
與Emma的父母深入溝通後,我發現她的焦慮其實是有跡可尋的,早在升小一時,她就曾表現出分離焦慮,在學校門口攬住媽咪不肯踏入校門。另一方面,Emma的媽媽本身也是緊張一族,往往會在無形中影響女兒。在兒童焦慮症的治療旅程中,父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有時,只要家長能讓自己放鬆下來,孩子的狀況可能已經好了一半,因為孩子學習如何應對情緒的方式,很多時是在模仿他們最親近的父母。
其次,家長需要調整管教與溝通的方法。這意味著要從過去的「禁止」,轉向「鼓勵嘗試」。與其不斷向孩子灌輸「這個很危險,不要做」的觀念,不如鼓勵他們:「你可試試看,失敗了不要緊,我們一起想辦法。」要支持孩子去勇敢面對,而非教會他們逃避,每一次微小的成功,都是建立自信的基石。同樣重要的是,當孩子因焦慮而無法完成任務時,請先給予同理心而非責備。至於Emma的個案,跟家長商討後,我們最終採用了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適當的抗焦慮藥物有助穩定情緒,只要遵循醫生指示,兒童用藥是相當安心的。經過大半年的整合治療,Emma身體的不適症狀逐漸消失。她希望留在原級重讀一年,面對新老師、新同學,給自己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最後提醒各位家長,當孩子出現原因不明的身心不適、生活或學習上出現負面變化及拒絕上學時,請勇敢尋求專業協助。治療的目標不僅是緩解症狀,更是讓孩子學會辨識及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讓家長學會掌握應對技巧。
根據臨床經驗,成績優異的「學霸」比一般的孩子更易患上焦慮症,因為他們很多時也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有著極高期望,而很多時候這性格也是來自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因此,家長需要了解子女的獨特性,對他們建立合理的期望,不要強求。這點似乎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尤其困難,卻也至關重要。
撰文:姚永鏗醫生
精神科專科
相關文章:
【若善健談】家有一老 疑有一病
【若善健談】來經前見「焦」拆招
【若善健談】當焦慮變得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