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健談】家有一老 疑有一病
發佈時間:07:00 2025-08-19 HKT

在香港,長者患上焦慮症,並連帶出現抑鬱症狀的情況其實相當普遍,只是常被誤解為是「老了都這樣」,而受大眾忽略。人到晚年,需要面對不少轉變和挑戰:子女可能組織新家庭或移民外地,剩下兩老甚至自己一個;長期病患及痛症纏身,身體機能大不如前,舉步維艱,令人沮喪;想與人聯繫,又不太懂得用智能手機及上網,感覺好像與世界脫了節,再加上經濟壓力,都容易令老友記感到孤單和焦慮。
有研究指出,女性患上各類焦慮症的風險明顯高於男性。而另一項2021年的本地研究發現,居住在商業密集、社區設施相對不足的舊區(如中西區)的長者,焦慮感比居住在規劃較完善的新市鎮(如沙田)的長者更高,反映了社區環境對長者心理健康的影響。然而,焦慮症有時亦會「無緣無故」地出現。我有位病人林太,七十多歲,本身沒有「三高」等長期病患,卻突然「無定向地」渾身不適,時而頭暈、心口翳悶;時而氣喘、肚痛。她為此看遍了腸胃科、心臟科等專科醫生,做了一系列詳細檢查,結果全部正常。由於害怕不適感會在外出時突然來襲,她變得不敢出門,將自己孤立起來。
其家人後來帶她來求診,排除其他生理因素後,我們診斷她患上焦慮症,需要接受治療。我們通常會先從非藥物的方法入手。例如,鼓勵長者善用社區資源,如長者中心和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內設各式各樣的活動和提供朋輩支援的小組。對於認知能力尚佳的長者,亦可考慮認知行為治療,透過與精神科醫生或治療師對話,學習識別並調整自己的負面思想。如果長者因身體或情緒問題不願出門,坊間亦有機構設外展服務,安排醫生、社工或職業治療師上門探訪及跟進。情況較嚴重或希望更有效穩定情緒的,可考慮結合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像林太的個案,服用低劑量的血清素後一段日子後,情況已大有改善。如今,她經常相約朋友飲茶、與鄰居打麻將,重拾社交生活。
請記住,焦慮症是可以治療的,無需過份擔心要終身服藥。當症狀穩定後,便可由醫生評估逐步減藥。最重要是,不要害怕或拖延,因為及早介入,康復的機會和速度都會大大提高。作為照顧者,當發現長者經常表示「周身唔舒服」,頻繁求醫但找不到病因;自理能力或記憶力明顯衰退;情緒持續緊張、無法放鬆;又或者睡眠和食慾出現問題,就要及早陪同長者尋求專業協助。
撰文: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
相關文章:
【若善健談】來經前見「焦」拆招
【若善健談】當焦慮變得揮之不去
【若善健談】尿頻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