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推動科研智創未來 師生研發AI手語翻譯系統揚威國際
發佈時間:09:00 2025-07-02 HKT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一直勇於創新,放眼未來,近年開辦人工智能及新興教育科技等具前瞻性的課程,希望培育具備正向價值觀、面向未來且掌握新時代技能的教育工作者及專業人才。同時,校內亦設有教學科技中心(LTTC),致力推動電子學習、數碼應用及創新課堂活動,應對教育模式轉變帶來的挑戰。

教大一方面在校內建立創新文化氛圍,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創新大賽推廣科研成果。於早前舉行的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教大成功奪得九個獎項,當中更有學生在得獎者之列。盧偉健(Chris)修讀教大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榮譽理學士課程,與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高級講師蘇賜福博士合力研發AI即時手語翻譯系統「Sign2V」。系統創新實用,於發明展中獲得銀獎,充分展現教大在科研教育和推動社會共融上的實力。
構思源自聽障學生 目的連結「手」「語」兩界
「Sign2V」是Chris在蘇博士指導下的畢業專題研究。「Sign」代表手語,「2」象徵雙向溝通,而「V」則指系統能處理口語(Verbal)及相關詞彙(Vocabulary),並轉換成語音或文字。
談及研發Sign2V的構思,蘇博士表示是源於數年前他課堂上有一位聽障學生的經歷。即使當時已安排兩位手語翻譯員輪流協助,他仍感到與學生的溝通存在隔閡且不夠及時,影響了教學互動和效率,因而萌生出研發即時溝通平台的念頭。然而,當時AI技術的成熟度不足,運算硬件亦未能配合。直至2022年後,AI技術突飛猛進,這個構思才開始逐步成形。蘇博士說:「Chris當時需要進行畢業專題研究,他對這個方向深感興趣,因此我們一拍即合。研究平台的技術開發主要由他負責,而我則適時提供指導。」

解決數據及運算難題 冀將來可普及至手機
Chris利用Google的MediaPipe技術作基本框架,偵測手部21個關鍵節點的空間坐標。他解釋:「要把這些節點數據轉化成電腦能理解的手勢特徵,就需要提供大量優質手語示範影片進行訓練。相關影片雖然可在網上找得到,但多數年代久遠,影像不夠高清,難以用作準確分析。所以最終決定自拍手語動作建立數據庫,過程耗費了不少時間。」
而另一項挑戰則是在運算能力相對有限的平板電腦上流暢運作。Chris坦言:「我們不像Google那些大型科技公司般擁有龐大的運算資源,所以必須設法降低系統的效能消耗,使它能在一般硬件上高效運行。」目前Sign2V的原型大概能識別約100個基本手勢,但要應付日常溝通,至少要識別300到500個,所以持續的開發與優化至關重要。蘇博士的目標是把Sign2V應用到個人手機平台,讓聾啞人士可在日常學習及生活中,與他人順暢地實時溝通。

EASE FUND加碼至高達60萬 鼓勵學生轉化成果惠澤社群
蘇博士表示:「對於像Sign2V這樣備受國際肯定,又可推動社會共融的新發明,教大會全力為同學提供支援,協助他們將學術成果產業化。如「教育+與社會企業家基金計劃(EASE Fund),可為教大的學生和校友提供種子基金,支援金額今年更提升至高達港幣60萬,相較於其他本地大學更豐厚。
申請團隊只要由教大學生或校友領導,其成員可以是教大學生、校友、職員,甚至是校外人士,極具彈性。蘇博士說:「我們深信透過EASE Fund的支持,能賦予年輕一代更大的力量,將創新意念付諸實踐,為香港的未來注入更多動力與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