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 頒發96個獎項 表揚本地非凡之作 說好香港故事
發佈時間:08:00 2025-08-11 HKT

由香港出版學會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主要贊助的「香港出版雙年獎」(「雙年獎」)已經來到第五屆。十年以來,「雙年獎」持續表彰本地華語出版界的卓越作品,致力為香港出版業樹立優秀的標準和典範。今屆「香港出版雙年獎」頒獎典禮經已於7月16日於香港書展首日盛大舉行,共頒發96個獎項,表揚出色的本地作品,繼續說好香港故事。
今屆「雙年獎」共收到102間合資格本地出版社提交的中文參選作品共421本,較上屆的345本增長超過20%。當中更有38間出版社是首次提交作品參選,不但顯示香港本地的出版水平在出版同業不斷互相推動下,正不斷提升;同時亦顯示「香港出版雙年獎」進一步獲各界認可。

頒獎典禮當日,大會邀請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 JP擔任頒獎典禮主禮嘉賓,並與「香港出版雙年獎」項目籌委會主席李家駒博士, BBS, JP、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兼立法會議員霍啟剛, BBS, JP、立法會議員馬逢國, GBS, JP、署理文創產業專員曹黎淑霞、「香港出版雙年獎」執行主席葉佩珠等出席。
羅局長致辭時表示:「『雙年獎』不但發展成本地出版界的旗艦項目,更在香港業界的共同努力和華語地區評審的專業支持下,秉持『優中選優』的評選準則,成為獲華語出版界廣泛認可為業界的權威獎項,在全球華語圈中說好香港故事。」她亦感謝香港出版學會和各位專業的評審,促成今屆「雙年獎」順利舉行,及恭賀各得獎團隊。

李家駒博士特別感謝文創產業發展處對歷屆「雙年獎」的持續支持:「『雙年獎』不僅提升了香港出版業的專業地位,也促進了華語出版界的互動與交流。今屆『雙年獎』參選作品數目較去年有所增加,令人振奮,這充分反映出『雙年獎』受到業界重視。」李博士又讚賞本年度作品的題材、手法和思想觸覺充滿驚喜和新意,關於香港的題材亦展現出多元化和深度,能體現到國際的意義;而初露頭角的作者和出版社正為行業注入活力、動力和希望。
華語地區專家學者任評審 掌握業界趨勢 滿足讀者要求為成功關鍵
本屆「雙年獎」邀請了來自華語出版地區的17位專家和學者擔任評審,評審團一致認為本屆參選書籍水準卓越,對得獎者予以高度評價,充分肯定這些作品能為業界樹立標杆,亦受到全球華文出版界的讚譽。其中獲第三屆「『港漫動力』——香港漫畫支援計劃」資助的「達利書店」榮獲「出版大獎」,更成為第二屆「雙年獎」增設「出版大獎」以來,首部圖文書類作品獲得該殊榮。一眾評審認為《達利書店》透過想像力,以圖文小說方式探討紙本書和實體書店的價值,成為作品奪得「出版大獎」的原因。

決選評審張倩儀博士、嚴淑女博士在業界分享環節上表示,一部優秀的作品,不僅要選題敏銳、編寫出色,還要包裝得當;「雙年獎」的宗旨是表彰香港的優秀作品,可說是出版業的風向儀,因此,藉着「雙年獎」可大致了解香港出版業界的大趨勢。她們都認為具創意而成熟的作者是出版界發展動力的泉源,在出版業不算很受重視的城市,年輕人願意投身文化創意產業,並留下來發展,很值得敬佩,期望他們繼續努力下去。

嚴博士指出外地書展相當重視書本的文化內涵,書本亦會與不同產業結合延伸,讓讀者透過書本的周邊產品獲得滿足感及存在感,亦更接近作品,這種情緒價值相當重要。她近期曾把《達利書店》帶到海外,不但獲多個地區的出版社洽談版權,甚至洽談將作品影視化,她期望可將香港特色宣揚到全世界。
舉辦「得獎作品巡禮」 助得獎作品推廣至外地
本屆「雙年獎」的全部得獎作品除了在今年香港書展的專門展位展出外,稍後港九新界多間公共圖書館及書店亦將舉行「得獎作品巡禮」,將得獎好書推廣給更多公眾認識。同時,今屆「得獎作品巡禮」亦移師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多個城市巡迴舉行,以及參加大會專為內地市場而設的數碼廣告宣傳活動,希望藉着不同的活動,將「雙年獎」的品牌及得獎作品推廣至香港以外的市場,並進一步推動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緊密的文化交流。
香港特別行政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 JP期望為各特別獎項得獎的作品開拓更多版權貿易的機會,讓香港的優秀作品走進世界。
「香港出版雙年獎」項目籌委會主席李家駒博士, BBS, JP讚賞本年度作品的題材、手法和思想觸覺充滿驚喜和新意。
決選評審張倩儀博士表示藉着「雙年獎」可大致了解香港出版業界的大趨勢。
決選評審嚴淑女博士近期把《達利書店》帶到海外,不但獲多個地區的出版社洽談版權,甚至洽談將作品影視化,她期望可將香港特色宣揚到全世界。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 特別獎項得獎者
從生活取材 期望作品影視化
憑《達利書店》獲得「出版大獎」及「圖文書最佳出版獎」的Pen So表示:「多謝文創產業發展處資助我的書籍,很榮幸能與各種書籍作比較,並得到各位評審認同漫畫是有養份的。沒想過是跟九個類別競爭下,亦得到大獎,那是喜出望外,還有一些受寵若驚。期待這次的得獎是打開一道門,未來可有更多漫畫作品得到這項殊榮。」
他亦表示,自己平日透過紀錄片及新聞取得靈感。「以《達利書店》為例,全世界都面對實體書店的沒落,這個議題很具國際性,是值得討論的。人們在實體書店可以自主地選擇喜歡的書,但現在看網上資訊,會被大數據逼你看。」他又認為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習慣,想藉此找回自己的「原廠設定」。「今次因為借助超現實做主題,所以無須太着重香港元素,希望令世界闊一些。另外,因為要向實體書致敬,所以這次運用了7種紙而不做過膠,令讀者感受到看熒幕所體驗不到的質感。」
Pen So坦言外地出版社的熱烈反應屬意料之外,而實體書影視化更是他自己向來的目標,《九龍城寨》的成功證明書本變成電影的威力可以很大。在創作《達利書店》過程中,Pen So從創作到銷售都要一力兼顧,讓他眼界大開:「我覺得自己都要為業界做些事,教授新作者如何做好一本優質作品,我覺得這是自己得獎之後的一種責任。」他寄語年輕人繼續大膽創作,無須特別遷就海外市場,因為香港的故事或題材也可以吸引到世界各地人士。

重視閱讀體驗 帶讀者開拓人生視野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在本屆「雙年獎」中共有9本作品獲獎,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助理總編輯李毓琪感謝初選和決選評審的認可,感謝所有作者對三聯書店的信任。「希望這項專業殊榮可以鼓舞我們的出版團隊,和更多作者、書籍設計師、營銷夥伴等,一同合作,發揮創意,將更多更好的出版內容帶給讀者。」
談到近年有不少書以香港特色為題材,她指出讀者對香港題材有多少認識,能容易吸引他們的興趣。「《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介紹的20組香港粗獷建築及12位建築師的故事,反映當時的人文風景,更展現出香港如何緊貼世界建築設計潮流;《平凡中的不平凡:香港西餅皇后李曾超群》講述李太面對逆境,毅然堅守承諾、承擔責任,這種精神品格應該值得世人傳頌和學習。我們希望做到『既是本地的,也是世界的』,期望帶領讀者透過香港故事走進更遼闊的世界,開拓更廣闊的人生視野。」
在新時代面對經營壓力,李毓琪表示會從優化選題開始着手,再和作者仔細磋商,做好內容的深度加工和特色化開發,讓讀者有較好的閱讀體驗;並會因應書本的內容和受眾,和作者商量合適的宣傳推廣工作,更重要的是,不為趕上市而倉卒出版。她又寄語有志寫書的作者要對自己有要求,先問自己的作品可為讀者帶來哪些知識或情緒價值、自己的意念是否適合以「書本」載體來傳播,以及是否已準備騰出時間和精力來投入寫作。「因為寫作出書的『經濟回報』非常有限,在多數的情況下,都難以與『投入』成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