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成本管理論壇2025聚焦建造成本效益 發展局推四大改革方向 降低建造成本並提升效益

更新時間:09:25 2025-11-13 HKT
發佈時間:09:25 2025-11-13 HKT

由發展局主辦的「項目成本管理論壇2025」於11月7日舉行。本屆論壇以「建築新常態:共創成本效益新格局」為主題,匯聚來自香港、中國內地、新加坡、卡塔爾及英國等地超過400名政府官員、專業團體、商會及建造業代表,透過線上及線下方式參與,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制度改革與科技創新,提升建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成本效益及項目表現。
 

改革見成效  成本文化初見成果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在致辭中表示,政府正積極推動基礎建設投資,以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吸引人才,並提升長遠競爭力。他表示,在未來數年,每年的基本工程開支將為約1,200億港元,另外預留300億港元用於中小型項目。他指出,在過去九年,發展局項目策略及管控處已於逾540個工務工程項目中,成功節省約1,900億港元建造成本,這正是本着「目的為本」及「實而不華」原則,加上工程項目團隊努力與推動建造業建立成本管理文化的成果。他又指,香港在2025年《國際建造成本指數》中的全球排名已降至第十位,反映改革正朝正確方向邁進。

黃偉綸強調,國家「十五五」規劃中,已明確提出要提升建造業的國際地位與競爭力。他相信香港在當中可發揮重要作用,憑藉創新能力、國際聯繫、人才與專業水平,裝備自己,迎向未來。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於「項目成本管理論壇2025」致辭,強調政府積極推動基礎建設投資,以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吸引人才,並提升長遠競爭力。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於「項目成本管理論壇2025」致辭,強調政府積極推動基礎建設投資,以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吸引人才,並提升長遠競爭力。

推動全過程成本管控  深化區域合作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致辭時表示,政府一直積極在建造業推廣成本管理文化,並在工務工程不同階段推行全過程成本管控,務求審慎運用公帑。隨着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項目推展,以及政府加大基本工程開支投放,成本管理意識尤為重要。政府會以「業主」思維作前瞻性規劃,在工程項目初始階段全面評估不同推行方案的成本效益,制定切實可行及具成本效益的方案。

甯漢豪指出,世界級基礎設施是香港成功背後的支柱之一,以啟德體育園為例,自今年3月啟用以來已舉辦多場國際體育賽事、音樂會及大型活動,吸引本地市民與外地旅客,充分展示基建帶動經濟的效應。

在論壇上,黃偉綸和甯漢豪見證發展局與新加坡財政部交換合作諒解備忘錄。,標誌著雙方在建造創新及項目管理方面深化合作。合作涵蓋數碼化建造、創新項目推展模式及人才培育等領域,支援兩地建造業提升生產力。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於論壇發言,指出政府將以「業主」思維推動前瞻規劃,審慎運用公帑,提升大型基建項目的成本效益。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於論壇發言,指出政府將以「業主」思維推動前瞻規劃,審慎運用公帑,提升大型基建項目的成本效益。

四大改革方向穩步推進 建構制度化成本效益框架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在主題演講中闡述,為降低工務工程的建造成本,以及加快工程進度,發展局正循「成熟一項推一項」原則,穩步推動四大改革方向,包括優化項目採購模式、檢視設計標準及要求、應用先進科技及建造技術,以及精簡審批流程。

他分享了發展局在四大改革方向的措施的推展情況及成效,其中包括在優化項目採購模式方面,發展局積極推廣「新工程合約」(NEC)及框架合約等創新合約採購模式;而在應用先進科技及建造技術方面,發展局推動業界工程數碼化與標準化,例如自主研發綜合數碼平台(iCWP),並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及建築機器人等技術,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效能、生產力、質量及安全水平等。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強調四大改革方向,包括優化採購模式、應用先進科技等,以制度化手段提升建造效能。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強調四大改革方向,包括優化採購模式、應用先進科技等,以制度化手段提升建造效能。

業界觀點聚焦制度  創新與AI應用

是次論壇匯聚來自本地、內地及海外的講者,分享提升建造業成本效益的實務經驗與策略。新加坡轄下財政部公共工程管理中心執行總監劉建雄指出,當地透過實施制度化審批流程 (Gateway Process),有效強化跨部門協作,提升項目前期規劃與成本控制的效率。他強調,這種階段式審查模式有效增強公共項目的整體透明度與執行力。卡塔爾公共工程局規劃及成本管控主管Mohammed Bader Alnama 分享當地廣泛應用數據驅動的估算工具與知識管理平台,支援項目全生命週期的成本控制。廣東省工程造價協會秘書長許錫雁則指出,內地正積極完善市場形成價格機制,並強化建設項目的全過程成本管控。他認為粵港在工料測量標準方面具高度互補性,應進一步推動標準協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造資源整合。英國Mace Consult行政總裁Davendra Dabasia則表示,香港可考慮引入「項目推展夥伴模式」,透過整合設計、成本管理與風險控制,提升大型基建項目的協作效率與透明度。

同時,本地講者指出,制度創新與技術應用是行業轉型的關鍵。香港顧問工程師協會主席尤耀晃認為,新成立的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BTRi),將通過物料預先認證簡化審批,加快創新物料在本地建造業應用,有項目顧問已開始利用這方法。Global Infrastructure Solutions Inc. 亞洲區行政總裁關景輝亦表示,生成式AI設計工具進行設計優化,快速生成多個成本效益方案,大幅提升前期規劃效率。

香港顧問工程師協會主席尤耀晃(左)及Global Infrastructure Solutions Inc.(GISI)亞洲區行政總裁關景輝工程師(右)於論壇上分享對成本管理改革的觀點。
香港顧問工程師協會主席尤耀晃(左)及Global Infrastructure Solutions Inc.(GISI)亞洲區行政總裁關景輝工程師(右)於論壇上分享對成本管理改革的觀點。

制度與創新並重  建造業前景可期

論壇設有兩場討論環節,邀請政府、業界及國際機構代表就制度創新、採購策略及合作平台的角色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共同思考如何推動整體建造業轉型升級。在專題討論中,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成本效益應貫穿項目全生命周期,涵蓋設計、施工、營運直至退役各個階段。專家亦指出,在發展局多管齊下的措施推動下,業界正循四大方向推進改革,以提升整體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不穩及本地基建進入高峰期的背景下,香港建造業正面對轉型關鍵期。政府透過制度改革、科技創新及跨境合作三管齊下,為建造業構建長遠可持續發展基礎。

黃偉綸指出,政府與業界及國際夥伴正積極建立合作平台,推動創新建造與國際協作,並將攜手把這些合作提升至新層次,實現互利共贏,為建造業開創更智慧、更可持續的未來。

業界專家於論壇專題討論環節中,分享創新建造方法、數碼化應用及協作平台在提升項目成本效益方面的實踐經驗。
業界專家於論壇專題討論環節中,分享創新建造方法、數碼化應用及協作平台在提升項目成本效益方面的實踐經驗。

公民參與創未來

黃偉綸、甯漢豪和劉俊傑在論壇上一同強調,堅實的基礎設施是社會進步的根基,而積極的公民參與同樣不可或缺。他們呼籲與會者積極投入12月7日的立法會換屆選舉,踴躍投票,攜手開創美好未來。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中)、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左)及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右),呼籲市民積極參與即將舉行的立法會換屆選舉。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中)、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左)及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右),呼籲市民積極參與即將舉行的立法會換屆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