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鋒:商界已做好準備籲平等處理糾紛
更新時間:03:00 2025-02-06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2-06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2-06 HKT

美國宣布對香港產品加徵10%關稅,以及一度停收香港包裹,明顯是劍指中國和中國電商。有學者分析,相關措施落實,對本港中小企打擊沉重。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表示,美國對香港產品加徵10%關稅,對中小企打擊沉重。自2018年中美出現貿易戰起,在內地設廠的港商已承擔約7%至20%關稅,當關稅負擔進一步增加到約17%至30%,他們的產品不論在價格及質量,將難以在美國市場有生存空間;部分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廠商,甚至可能在3至6個月內結業,「譬如主要做聖誕裝飾,或一些女童玩具,不可以期望這些貨品賣給中東國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則指,措施將削弱香港轉口貿易,估計令本港今年經濟增長幅度減少0.5%。
學者指措施對中小企打擊沉重
不過,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指,香港商界對於中美貿易戰一直做好準備,在過去數年,已將部分生產線搬到其他亞洲地方,相信對於生產影響不會太大。他表示,要用平等的方式去處理貿易糾紛,不能是「誰惡誰大誰正確」,強調最重要的是各方能夠「坐低傾」。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表示,中美互相加徵關稅將引起全球貿易戰,令原本不景氣的全球經濟更加低迷,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自然受影響。就本港連續多年面臨財赤,加上現時貿易戰打響,他認為港府應秉持底線思維、「做好最壞的打算」。他進一步指出,當前中國內地經濟亦面臨不少狀況,香港也無法通過大量發債或「印港紙」等方式應對財赤,故政府需加強市民的憂患意識,才能令大刀闊斧的「開源節流」措施更易推行。
至於美國郵政一度暫停接收香港包裹,許楨指相關措施對本港電商及整體經濟影響有限。不過他坦言,假如美方落實相關措施,中美民間交流窒礙所造成的社會衝擊,將遠較商業影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