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針對難點因貧施策 整合資源高效扶貧 | CEO有料到

  勞福局日前向立法會交代「精準扶貧」計劃,首次按統計數據,識別出三個目標群組,包括劏房住戶、單親住戶及長者住戶共約95萬人。政府將因應目標群組的需要推行各項精準扶貧項目,未來會設績效指標(KPI)作評估,提高扶貧成效。

  本港早在十多年前已展開扶貧,惟至今貧窮人口仍高近百萬人,效果不彰。推行「精準扶貧」政策,可以更有效地針對最有需要的弱勢群體提供援助,確實是很好的方向。以往單純依靠入息中位數一半訂立貧窮線,以「相對貧窮」概念釐定,永遠有人口處於貧窮線以下,不但令人產生「越扶越貧」的錯覺,更有機會遺漏真正有需求的社群,甚至連資產豐厚但沒有收入的退休人士亦可能被納入計算。

  通過精準識別和評估個人或家庭的具體困難和需求,從而提供針對性的支援服務,可以更有效地分配公共資源。但要做到精準識別,政府必須建立健全的貧困家庭和弱勢群體評估機制,並善用大數據分析,結合收入、資產、就業、居住環境、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指標,進行全面評估。雖然現時3個目標群組,未必人人都要幫助,而且亦未完全涵蓋所有貧窮人士,例如在職貧窮、貧窮兒童、受情緒困擾的人士和部分照顧者等,但起碼已是前進了一步。

  有了精準扶貧對象,政府便可針對不同個案的實際難題,提供量身訂製的扶助措施。譬如加快劏房戶上樓,為失業人士提供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營養餐,為殘障人士提供輔具、居家照護等無障礙服務,針對單親戶加強託管服務,針對長者戶增加公營院舍數目,借助關愛隊紓緩獨老和雙老住戶的照顧困難等等。

  政府在減貧過程中需要密切監察執行情況,例如專項資金投入的持續性和有效性,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問責,以及相關政策的協調性。因此需要多部門配合,如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住房等,建立全面的政策支持體系和配套措施,確保與其他相關政策如最低工資、公共房屋等協調配合,保障政策銜接。

  此外,政府須動員社區組織、企業、志願團體等共同參與扶貧,讓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源相結合,發揮協同效應。同時要充分吸納弱勢群體的意見反饋,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提高扶貧工作的全面性和成效。

  目前政府正推行多個項目包括共創明「Teen」計劃、社區客廳試行計劃及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等,未來還會為相關精準扶貧項目制訂績效指標(KPI),評估措施的實施成效。這個KPI應當涵蓋貧困人口數字、基本生活保障、脫貧成效、資金使用等關鍵指標,例如在扶貧措施落實後一段時間,評估該3類群組的人口有否減少、有多少劏房戶成功上樓、單親戶的就業率是否改善、家庭收入是否提升等。透過長期監測和評估,不斷優化和完善扶貧工作。

  此外,由於不同群體的貧窮原因和需求差異大,受助群眾的參與度也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尤其是一些貧困群眾主動脫貧意識不強,會影響扶貧進度。這方面可借鏡內地脫貧經驗,設立扶貧主任,為每個貧困家庭設立專案,全程跟進,針對性地協助制定脫貧計劃,然後配合各項精準扶貧項目。

  本港社會環境複雜,貧窮人口面對的困境和需要繁多,政府需要針對難點痛點,因貧施策,因人而異制定扶助方案,並統籌整合資源,建立跨部門的減貧政策協調機制,健全扶貧監管。

  除了精準扶貧外,政府在減少貧困人口方面,還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就業創業,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整體福利水平,增強社會安全網,保持社會上升階梯暢通,防止貧富懸殊和跨代貧窮問題不斷惡化,才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