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立基 - 疫後經濟|財商縱橫
在香港復常後,筆者在半年間已經外訪10次,到了多達9個大城市,包括北京、倫敦、巴黎、華盛頓、雪梨、新加坡、首爾、曼谷和台北,當中有些地方去了不止一次。

到這些不同地方的第一個印象,是西方國家真的受疫情影響很大,亞洲國家相對恢復較快,而大中華地區則更為理想。

記得疫情前筆者到華盛頓參加論壇,感覺是較其他美國城市潔淨,少見露宿者和乞丐,去年底造訪時,差不多每個商場外都有人在討錢或討食物。

巴黎是筆者和太座很喜歡旅遊的城市,上月短短急遊數日,發現不少以往光顧的食肆,雖然仍在營業,但水準已大不如前。而且走在街上,心中時常忐忑不安,擔心遭扒手「光顧」(以前也一樣,但現在的擔心更甚),而且法國經過多次罷工後,街上髒亂得很。

倫敦也是常有罷工和示威,不少次打亂計劃好的行程。而且通脹嚴重,物價短期一加再加,幸好匯率低,香港人在那裏花錢仍然感覺東西便宜。

反而在亞洲,新加坡、首爾、曼谷和台北等地,市況好像和疫情前相差不遠。除了是不少人仍然戴著口罩,吃飯前先消毒清潔之外,分別好像不大,大家都是如常消費。

北京是筆者看到恢復得最好的地方,當地同事帶我到一間新的烤鴨名店晚餐,6時許已全場滿座,而且在地下大堂還有近百人在等位。同事告訴我定位殊不易,再看餐牌的價錢,竟然比香港同級餐廳還貴!

筆者不是經濟學者,每個地方也只是短暫停留,當然未能深入了解各地經濟及民情。但簡單的比較,似乎在疫症3年嚴守抗疫的地方,人命喪失較少,較提早開關的也復原得較好,當然這些地方的政府付出更多,民眾也自律,一同戰勝疫症。
縱橫公關顧問
曾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