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盡柑來遇見你》13句發人深省金句反思 韓劇裏的富養孩子術︳正向教育
發佈時間:17:34 2025-05-15 HKT

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When Life Gives You Tangerines),以1950年代濟州島為背景,講述了吳愛純 (IU飾) 和梁寬植 (朴寶劍飾) 跨越數十年的人生故事。劇情深刻描繪了三代親子關係中的教育方式、價值傳承與情感關係。從親子教育的角度切入,發現當中有不少細節值得探索及反思。
此劇以「四季」隱喻人生,通過愛純與母親全光禮 (廉惠蘭飾)、愛純與女兒金明 (IU飾)、以及金明與其子女的互動,展現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親子教育模式。這些模式反映了社會環境、經濟條件和個人選擇對家庭教育的深遠影響,同時突顯了父母與子女間的情感張力與成長反思。

父母與子女間的情感關係
1. 全光禮與愛純:父母犧牲成就「不退而求其次」的信念
全光禮是一名海女,靠潛水維生,卻因職業病早逝。她希望愛純擺脫貧困命運,叮囑她「我是歹命人,但你不是,不要退而求其次,要活出最充實的人生」。光禮忙於生計,陪伴愛純時間極少,甚至將女兒送往條件更好的家庭,導致母女間的情感聯繫一度疏遠。即使這位母親把所有收入投入愛純的教育,卻因貧困無法給予更多,因此她選擇以言語激勵,傳遞堅毅與追求更好生活的價值。
反思: 父母的愛是否被理解?光禮的犧牲是為了愛純的未來,但年幼的愛純更渴望陪伴。她曾埋怨母親「賣鮑魚賺錢卻不陪我」,突顯子女對父母作為的不解。

2. 愛純與金明:全力支持展翅與傾盡所有的矛盾
愛純繼承母親的堅韌,與寬植用心養育三個孩子 (金明、銀明、銅明)。金明考上首爾大學,渴望出國留學,但因家庭經濟拮据而卻步。愛純和寬植把子女的夢想置於首位,即使自己生活艱難,也願意盡獻所有,例如賣掉房子支持金明的夢想,但對金明來說卻對父母深感愧疚,並成為一生揮之不去的心靈重擔,為此多次與母親產生衝突。
反思: 父母的愛是否需要回報?愛純認為子女的幸福就是回報,但金明卻討厭父母單向地奉獻一切,對父母犧牲的感到愧疚及難以回饋。

3. 金明與下一代:自我實現與回饋父母無條件的愛
有了父母寬植、愛純的愛情範本,金明在婚姻的重要關頭人間清醒,放棄了會讓她委屈一生的選擇,不將就,不委屈,好好愛自己,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真正的幸福。金明長大後成為母親,後來回到濟州島陪伴年邁的愛純。她開始理解父母的犧牲,並將這種愛傳承給自己的孩子。金明教導子女「我愛你,但我也很愛自己」,強調彼此獨立與相互尊重。金明通過陪伴愛純,彌補過去的誤解,實現情感回饋。
反思: 父母的愛會承傳亦會進化?金明教養孩子之核心,從父母的犧牲,轉化為自我實現,顯示雙向奔赴的親情,最終需建立在相互理解與支持上,而非單向的奉獻而已。

13句發人深省的金句反思
劇中有不少對白值得家長仔細品味,選取了以下三個與親子教育相關的範疇,三者環環緊扣 —— 因為堅持富養子女,因而成就高自我價值的下一代;教養孩子的路上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在跌碰中互動和學習,得以成為彼此人生路上,最強大的神隊友:
關於富養孩子
- 愛純:「女兒有福氣,做母親的就像拿到獎牌一樣。」
- 愛純:「 我希望她要甚麼有甚麼,我希望她想做甚麼就去做,我不要她擺碗筷伺候別人,我要她不高興就把餐桌翻
- 了!」
- 愛純:「 早知道我當初就應該只讓我的寶貝看到最好的一面,當我看到我的孩子竟然成了我的翻版,我的心彷彿掉進了無底洞。」
- 寬植:「我給了你我的天堂。」
- 榮欗:「 尊重、感恩以及對父母的感情,這些就算是一百億韓圜也買不到!你在孩子心裏留下的傷口,就算再多錢也無法彌補。」
- 金明:「 每次我走在鋼索上,爸就會拉起網子在下面等,『萬一你跌到,爸就會接你』,但願我跟他說過那些話多讓人欣慰。」
(圖片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劇照)金明:「 你是你媽的心肝寶貝,所以你才有辦法想怎麼畫就怎麼畫,要很有膽識才做得到。我也是我爸媽的心肝寶貝,只要我有尊嚴的生活,就能讓爸媽以我為榮。」
關於自我價值
- 金明:「 我非常深愛你,但我也深愛我自己,我心疼我自己,心疼到我不想再折磨自己了。如果我不幸福,我的父母會哭得很傷心。」
- 金明:「 如果一個人老是自怨自艾,說自己的人生毫無可取的地方,你的人生就會這樣;如果你認為自己只值100元,誰會覺得你值1,000元,不要再可憐自己了,對自己說些好話,讓自己抬頭挺胸。」
(圖片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劇照)金明:「越是忍氣吞聲,日子越是難過。」
關於為人父母
- 金明:「我自己當了媽反而更想念你,我比以前更想念你。」
愛純:「 我最怕的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當媽媽而傷害他們,那才是我最大的恐懼。」
(圖片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劇照)
當孩子知道有人深深地愛着他,他就能成為有自信、充滿力量、勇敢迎向風浪的人。讓孩子自小擁有自己被珍愛的記憶,或許就是送給他最珍貴的人生禮物。共勉。

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教育學院畢業後,踏上教育路途,自此愛上孩子,相信教育。後來發現世界很大很美麗,教育其實可以很好玩,於是外出闖蕩,與不同學校及單位積極開拓各種教育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記住「3個字」陪孩子生命同行!教育專家:「你認可一個人多少,他就能成長多少」
相關文章︳香港親子衝突較穗澳台高!「加減乘除」幸福法 培養孩子成幸福的人促進親子關係︳正向教育
相關文章︳4個方法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用「S.M.A.R.T.」原則制定目標+時間規劃4原則︳正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