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君 - 不時不食 四季養生|學友智庫

更新時間:16:30 2025-10-16 HKT
發佈時間:16:30 2025-10-16 HKT

中國人在飲食方面非常講究,其中「不時不食」的概念強調應根據季節來選擇食物。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本校的中文科、普通話科和家政科聯合設計了一系列跨學科的延伸活動,專注於四季節氣的食療。

今年的10月8日是寒露,根據中醫的建議,秋季氣候乾燥,飲食應以柔潤為主。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多食用甘甜、淡雅且滋潤的食品,如芝麻、蜂蜜、梨、柿子和銀耳等,這些食物有助於滋陰養肺,防治口乾舌燥。為了推廣這一理念,本校設計了「寒露芝麻食療」活動。中文學會提供了用芝麻製作的精美糕點,如芝麻卷和芝麻砵仔糕;普通話科結合茶道課程,提供烏龍茶和紅茶;家政室則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舒適的空間,讓他們在享用糕點和飲茶的同時,也能了解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活動不僅推廣中華文化,還提醒學生重視健康。學生在品嘗茶點的過程中,也可學習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知識。

至於學生怎樣可獲得精美的茶點?他們需在中文課堂上積極表現。而普通話科的學生則在學習沖泡茶的知識後,實際參與活動中,擔任工作人員。這樣的安排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能將所學付諸實踐。參與的同學也會好奇芝麻、烏龍茶和紅茶為何是時令食物,這就涉及中醫學的原理,此時更可解釋給學生知道季節與養生的關係,古人通過飲食方式的調節,令人體逐漸適應季節變化,例如芝麻的滋陰潤燥,便可紓緩秋燥引起的身體不適情況,可見「不時不吃」的確有古人傳統的智慧,並非胡亂安排。

其實,「不時不食」的概念還涉及人生哲理。凡事應依照規律行事,無論是在言語還是為人處事方面都應有度。學習古人的養生之道,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保養身心,讓「不時不食」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發揮新的價值。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高曉君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中學輔導主任,關注價值觀教育。

延伸閱讀:

梁國成 - 潤物細無聲|學友智庫

陳月平 - 心靈療癒之旅|學友智庫

梁麗嬋 - 抗戰歷史給年輕人的啟示|學友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