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年輕人的入門書|細說香港建築 發掘城中瑰寶
發佈時間:16:15 2025-08-14 HKT

設計建築時有哪些考量元素?香港建築有何特色?不論你是歲數年輕,還是心境年輕,這本書都會以最生動、貼地、幽默的方式,帶你輕鬆探索香港建築的奧秘,當中藏着無數故事、知識與討論的契機。文:王文宇 圖:星島圖片庫
作者深信建築是「以人為本」,透過報章專欄、書籍和電台節目分享建築的點滴,本身熱愛建築及不同領域設計,曾獲得多個國際獎項。
建築是專門學問,一般人會認為欣賞建築需要特定知識或專業訓練。不過,透過專業人士的用心經營之下,本書成為了為青年人而寫的建築入門書。
市民大眾如何欣賞建築?第一步首先要是做好建築的科普工作,面對市民就用市民的用語,行內人才知道的術語只有教科書才適用,作者明瞭箇中三昧,「由於建築專門書往往以一定程度的術語、歷史及地理背景知識作為前提,這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形成了較大的非對稱性,反而會削減他們的興趣。」
本書透過各種插圖與圖像表現,讓讀者不感到厭倦,並通過簡潔的文本與大量留白的版面設計,創造一個讀者參與的空間,以上目標是為了達到「學生×老師×文青必備」的效果——無論建築系新生、歷史課作業靈感,還是城市導賞探險,本書可作為最佳參考——經過作者的解構,大家只要翻開本書,便讓你重新愛上香港這座「我們熟悉的陌生城市」。例如大家都熟悉的銅鑼灣希慎廣場,你可知道它的中庭設計精妙之處在哪裏?
希慎廣場中庭設在啟超道入口,這個弧形大螢幕下的空間,標示着「我就是入口」的建築言語,再走進一步,由旁邊的短電梯拾級而上到一樓那樓高三層的半開式中座,中庭前後兩邊的入口可以清楚看見兩條道的景致,它是連接室外和室內商場的一個轉接空間。總言之,商場設計那麼精緻,你總覺得整個環境都非常開揚,每個地方都有一個屬於它的空間故事,沒有眼花撩亂,只覺有境中有境,恰似「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境界。
香港建築的歷史品味
第零壹章,作者介紹我們欣賞香港建築的歷史品味。「這個獨特的建築外形是否與它的歷史有關?它有否勾起我們集體回憶?」以尖沙咀的舊火車站鐘樓為例,這裏雖然再沒有火車,但只要抬頭一望,香港的回憶返晒嚟,就算你是外來遊客,或是從未在這火車站搭過火車的年輕人,那古老的建築風格已足以喚起你對香港過往傳奇的共鳴,大家可知道,百年之前尖沙咀火車站是聯通歐亞大陸的地點,火車站鐘樓曾是東方總站標記,見證了說不盡的中西迭代交替。
零伍章講香港屋苑的風水,相信最多人有興趣想知究竟哪裏好風水?作者以將軍澳的茵怡花園為例以說明之。科學化的解構風水學,有一個標準︰「即因地制宜,以建築物配合天然環境因素,達到舒適的室內空間。」茵怡花園不同香港一般「直上直落」的高樓大廈,沒有追求用盡地積比率、達到最大成效益而建,結果成就為優質的環保住宅項目。
作者上建築課時,大學教授第一句就是︰「建築是為了人而存在的。」作者強調,「這句話千真萬確,也應該是建築的本質。」大家同意否?
也許今時今日不再是買樓望發達的時代了,我們需要好好學習,與時並進罷。

《講港建築——城市建築使用手冊》
作者:盧宜璋
出版: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售價︰$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