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舞蹈團《武道》致敬李小龍 融渾一代傳奇武學哲理 幕後推手「東方武美論」
發佈時間:09:00 2025-05-15 HKT

「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不要局限於招式,把自己的招式隱於無形;來自李小龍的武學哲思,他用身體實踐東方道家哲學與西方人本精神,創立影響武術界深遠的截拳道,成為中外許多人心中的武術傳奇。今年適逢李小龍誕辰85周年,香港舞蹈團隆重推出大型舞劇《武道》,將於11月27日至12月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
香港舞蹈團《武道》致敬一代傳奇 李小龍武學哲思
《武道》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由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執導編舞,並聯手金像獎美術指導文念中,以及爵士樂作曲家雷柏熹,共同詮釋李小龍「武術之道」中的哲學和美學。舞劇採用雙線敘事,以李小龍的武術精神與人生為藍本,通過舞蹈勾勒其精神旅程,展現他從香港到荷李活,從街頭小子到武術巨星的輝煌人生。《武道》誠邀觀眾走進劇場,同向這位傳奇人物致敬,感受他獨有的武術哲學與靈魂。
融渾李小龍武學哲理 《武道》幕後推手東方武美論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武道》編舞及導演:楊雲濤

楊雲濤這次執起《武道》導演及編舞之職,希望向觀眾呈現一種東方武術審美,「利用舞蹈通過主題與人物,最終呈現來自東方、來自武術的審美。」問及為何選擇李小龍作靈感藍本,楊雲濤表示並非因其作為娛樂巨星的耀眼光環,而是因為李小龍的武術哲學與文化影響力遠超螢幕,「他是值得再挖掘的世界級名人,也是一位生活的藝術家。」
為細緻呈現《武道》,楊雲濤深入研究李小龍的筆記與語錄,被武術向內在思考的想法啟發,「讓我明白武術是了解自己的一門藝術」,此理念更成為舞劇的核心,引導楊雲濤將武術的哲學融入故事劇本。《武道》的敘事採用雙線結構,實線是表現大眾所認知的生平片段,「以李小龍成長的年代為背景,人生的幾個重要片段為節點,講述影響他成長的師友和不同人物的故事。」而另外一條故事線正正是關於「自我對話」,表現李小龍在成長路上對於內心的精神探索。
以武入舞 融哲於武
舞蹈和武術看似是不同東西,其實兩者仍有相通處,「武術也講究流動,舞蹈也有控制和力量,二者都是關乎身體的表達。」如何取捨,正是對於編舞楊雲濤的考究,他從李小龍的武術動態入手,捕捉其身體的流動感與力量,創作出獨特的動作語言,這種動作並非簡單模仿,而是將李小龍的武術精神和哲學內化為舞蹈的結構和美感。
李小龍的武術同時具備道家老子和西方人本精神的哲學,正正與香港舞蹈團「融會中西,舞動香港」的藝術理念不謀而合。「李小龍有效地實踐了中西文化的融化,這也是我們想在《武道》中呈現的。」楊雲濤強調,舞劇將通過舞蹈語言與舞台效果,展現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的融合,「讓中國的傳統藝術和理念走向全世界。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武道》美術指導及服裝設計:文念中

文念中此次在《武道》中身兼美術指導與服裝設計。談及對李小龍的印象,他滿臉敬佩:「李小龍彷彿能突破時間和物理的限制,將觀眾的目光凝聚於他。」他尤其難忘《精武門》中李小龍身穿黑色唐裝、凌空踢腳的經典畫面,「他的電影除了有驚歎的動作表現外,還有很強烈的視覺風格。」因此這次舞蹈劇場將從中攝取他電影的美學,作為舞台設計靈感。
其設計亦深受李小龍「似水無形」哲學的啟發,「像水一樣,柔軟卻堅韌,適應萬物又能匯聚強大力量。」因此會採用簡約及概念化的光影及場景空間設計,正如中國傳統的「留白」思想與西方的「less is more」概念,呼應李小龍「極簡而有力」的美學理念。而隨着現今舞台科技藝術發展,文念中也希望結合應用到最新的舞台技術和視覺效果,例如電腦數碼影像和複雜的光影視覺設計應用,給觀眾新鮮的觀影體驗。
服裝設計 剛柔並濟
武術講求「剛柔並濟」,舞劇的演出同樣需要平衡武術力度與舞蹈動感。文念中強調,除了創造出能支持舞者表演又能傳達哲學意涵的視覺空間外,兼顧舞者動作的靈活性及武術的力度與流暢的舞蹈服裝同樣重要,並希望藉此「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除了電影中的經典造型,如《唐山大兄》的唐裝與《死亡遊戲》的黃色運動服,文念中發現李小龍本人衣着亦極具時尚品味,「從新款洋裝、喇叭牛仔褲到時髦太陽眼鏡,無不展示李小龍當時走在歐美潮流前沿」,亦啟發了他在服裝設計上的多元探索,「這次舞蹈演出希望能透過不同面向及可能性,帶給觀眾一個既熟悉又新鮮感覺的李小龍。」
香港著名爵士樂作曲家、《武道》音樂總監:雷柏熹

雷柏熹以其豐富的音樂才華和獨特的創作風格而聞名,此次擔任香港舞蹈團大型舞劇《武道》的音樂總監,將李小龍的武術精神融入爵士樂的節奏之中。他認為,李小龍的武術與爵士樂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講求「融會貫通」,及與「對手」的即興交流,「即興就像武術或音樂,關鍵是否能你將學識融入身體,並在實戰中表達出來。」
在《武道》中,雷柏熹將即興元素融入其中,「今次的創作會有環節要求樂手之間的即興對答,或者可能有即興的獨奏。」問及會否使用其他類型的音樂元素,他以李小龍的功夫特點回應,「李小龍的功夫講求實戰,勝者為用,無拘形式。」因此在創作時,他也不會拘泥於使用爵士樂,而是以作品需求為主,「雖然我是爵士音樂人,但不會在任何創作環境下都把這個『門派』強加於成品中。」
超越時代 永傳不朽
「最偉大的音樂都是沒有時代感的。」這正是雷柏熹觀察到李小龍電影與電視劇的音樂特點,「李小龍的電影音樂,如《龍爭虎鬥》或《猛龍過江》,都沒有侷限於時代背景,不是一味追求潮流。」這種「超越時代」特質,啟發了雷柏熹在《武道》中的創作方向,通過爵士樂的即興與結構,展現李小龍永垂不朽的精神。
雷柏熹對李小龍懷有深深敬意,「他是一個終其一生都追求更高境界的人,令人十分欽佩。」因此特別希望通過《武道》,讓年輕的觀眾重新認識李小龍,「香港曾經出了一位改變世界、衝出國際的宗師,靠的是他的思想與對道的追求。」是次有機會為《武道》配樂,對他也是一場突破,「希望這次創作可大膽一點,跳出我自己的框框,擴闊自己的創作視野。」
《武道》不僅是一場舞蹈、武術、電影、時尚和音樂的對話,更是一次對李小龍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正如楊雲濤所言:「李小龍的武術承載了中華文化的哲學與價值觀,希望通過《武道》向世界展示其魅力。」
文:葉泳心 圖:汪旭峰、香港舞蹈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