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福珠寶×中央美術學院 當代首飾藝術國際巡展
發佈時間:01:30 2025-05-01 HKT

三月春初時分,中德兩國以首飾藝術萌發一場思想對話,藝術家們透過玉石這種中國古老材料,展現不同成長背景下的文化故事,創作出逾百件作品匯聚於慕尼黑,以及有「黃金之城」美譽的普福爾茨海姆,向人們訴說在這變亂交織的世界,仍堅持透過誠懇的交流達致求同存異,維繫異國友誼。
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琳瑯——首飾藝術的中國故事:當代首飾國際巡展」,於3月10日正式登陸德國,首先在「慕尼黑海上花畫廊」拉開序幕,然後移師「慕尼黑巴伐利亞手工藝與設計博覽會」參展,最後一站選址有240年首飾和鐘錶加工歷史的普福爾茨海姆(Pforzheim),直至5月16日落幕。
在普福爾茨海姆舒特展覽大廳(SCHüTT Exhibition Hall)的開幕禮上,巡展學術主持兼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滕菲表示,琳瑯二字偏旁都以「王」組成,指美玉相擊之聲,又寓意不同語境下的思想洞見的匯聚與碰撞,中國有以玉比德的傳統,玉石與中國傳統文化、東方哲思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是次巡展既有精神的傳承又有創新變革、展望未來的探索。
滕菲的《西周玉鹿》亦是參展作品之一,她表示,2016年從藏家朋友手裏接過西周古玉,面對一枚枚薄如冰片、樣態各異的玉鹿,她最大限度保留了原初的玉鹿,再用鏤空帶鏈的銀盒來承載,玉鹿置身其中若隱若現,從而誕生一枚既具現代感又不失東方經典氣質的可佩戴玉鹿。西周時期的片狀玉鹿,既是貴族身份象徵,也蘊涵溝通人神、護佑靈魂的宗教功能。
「琳瑯——首飾藝術的中國故事:當代首飾國際巡展」
參與「琳瑯」展的藝術家有31位來自中國,8位來自德國普福爾茨海姆當地,其中部分人的玉石原料是以盲盒方式取得,這些原料色彩和形狀各有不同,來自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魏子欣的作品《81根翡翠針》正是透過盲盒取得材料,她在有局限性的材料基礎上,把玉塊造成一根根針刺,呈現出玉石原本的氣質,且希望通過作為婦女勞動工具的「針」,向偉大的女性致敬。
策展人之一劉驍指出,他們最初是希望呈現當下中國年輕創作者最鮮活的面貌,而在慕尼黑的博覽會中,與來自亞洲和歐洲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對比時,人們以優雅、含蓄和獨特來形容中國年輕人帶來的作品,這是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反映中國年輕人經歷過這些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改變,建立了自己的特點。
劉驍介紹德國首飾藝術家Iris Bodemer的作品《Notes》,指出Iris在作品中使用了自己的玉石和少量來自盲盒的材料,作品在金屬的處理上比較自由和野性,可見西方人經歷過現代主義思潮,養成抽象的審美修養。他認為這些看似邊角料的金屬片是她製作其他作品時剩下,再用到這件作品又重新賦予藝術意義。
香港周大福珠寶集團作為是次展覽第三站的獨家贊助商,也在舒特展覽大廳首次公開亮相兩件價值連城的翡翠頸鏈,分別是由華人珠寶藝術家陳世英打造的《妙翠千尋》,及以香港茶花朵為造型的《阿蓋爾粉紅鑽翡翠頸鏈》,同時帶來他們最新的「傳喜系列」,用珠寶讓世界看到中國之美。
文:蕭咏詩 圖:周大福珠寶、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