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路︱民建聯發布破損路面調查 收集逾500個案 中西區佔兩成最嚴重
發佈時間:15:00 2025-09-12 HKT

本港極端天氣愈趨頻繁,連場暴雨導致路面因雨水侵蝕,出現不同程度破損。民建聯上月發起「破損路面大搜查」,向市民收集全港18區破損路面情況,今(12日)公布調查結果,中西區最嚴重,有超過100宗,佔總數兩成。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陳學鋒指,近年有不少因路面不平而受傷的個案,情況很不理想,是「一宗都嫌多」。
逾500宗個案 行人路馬路各佔半
調查共收集超過500宗破損路面個案,行人路和馬路各佔一半,分別是278宗和235宗。最常見的問題是暴雨沖走行人路磚下的沙石,令路磚凹陷、石屎路面夾縫損壞、行車路面破損和沙井渠蓋邊凹陷等。其中,鄰近巴士站的路面亦經常出現損毁,當大型巴士停泊再啟動,會導致路面瀝青鬆動,如中環德輔道中。
中西區今年已收逾10宗投訴
據立法會文件,在2022、2023及2024年市民因路面損毁而受傷的索償個案,分別是30、22及33宗。中西區今年已收到十多宗居民受傷投訴,陳學鋒指,大部分輕微擦損都不會向人求助,目前收到的個案主要是小孩、中老年人和長者,多數長者受傷後由子女向區議員反映事件。
中西區區議員施永泰表示,過往曾收到居民反映,過馬路時因路面損壞而被絆倒,加上中西區的斜路和樓梯較多,亦有居民因路面不平受傷,需要到醫院縫針,甚至是跌倒時撞到異物而頭破血流。馬路方面,若行車路面有破損,可能會有瀝青、碎石彈上行人路,導致市民受傷,甚至是車輛經過凹陷較嚴重的路面,令輪胎漏氣或「爆軚」,存在嚴重安全隱憂。
民建聯對此提出改善建議,包括有關部門須迅速處理,特別是颱風和暴雨後應盡快監察路面安全狀況;在人流較高的路面應鋪設優質耐用物料;亦要引入科技提升監察質素,如路政署盡快落實安排三維影像掃描車,監察全港路面情況;並訂立具透明度的處理個案機制,讓市民共同監察路面狀況;訂立公私營設施維修通報協調機制,如將沙井設在路邊,而非在路中央,減低出現損壞的情況。
有街坊絆到致骨折和韌帶撕裂
中西區區議員楊開永表示,在街上跌倒可導致很嚴重後果。他舉月初收到的居民求助為例,一名約40歲女士經過西環士美菲路時,被路面裂縫絆倒,導致骨折和韌帶撕裂,需入院縫針及進行手術,目前該名女士已向路政署提出索償申請,但尚未有回覆。
路政署:已加密巡查頻次
路政署回覆《星島頭條》查詢時表示,署方會定期派員巡查全港公共道路,適時進行所需的維修保養工作,以維持道路的良好狀況。路政署設有恆常的道路巡查機制,根據道路的類別及行車或行人流量等因素,安排不同頻次的定期檢查,並按需要進行適當維修,以期在妥善運用有限公共資源的原則下適切保養公共道路。
署方自2024年年中起已逐步加密行人路的定期巡查頻次,將以往每一至三個月進行一次的例行檢查及每六個月進行一次的詳細檢查整合為綜合檢查,並加密至每個月一次,而重要的行人路(例如位於行人專用區計劃範圍內的行人路)亦會每七天額外進行一次例行檢查。
記者、攝影:何姵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