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製護膚品充斥市場 水貨店老闆拒用內地供應商 「曾有人用到爛面 發現類固醇所致」

更新時間:06:00 2025-05-12 HKT
發佈時間:06:00 2025-05-12 HKT

市傳部份護膚店混賣真假產品,令消費者對非官方渠道的品牌產品存疑,特別是價格較低的商品。有業內人士表示,市面水貨店的確存有大量假貨,部份商家為求低成本,甚至會到內地仿製名牌產品,甚至添加有害成份,且包裝近乎一樣,難以辨別,「在護膚品方面,應選擇歐洲、日本、韓國和美國產品,因為這些地方對產品成份和製造標準有嚴格監管」。

Salala Beauty創辦人蘇凱倫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時表示,過去經常遇到內地廠商貨源造假問題,「雖然不是所有內地供應商賣假貨,但總有一小撮唯利是圖的人造假,且難以分別,為避風險,目前已不入內地貨了。」

「日本水光針」假貨被爆有類固醇

她指出,曾經遇過遭內地假冒的「日本水光針」產品,「它們用日文包裝、日本風格的設計,讓消費者以為是從日本進口的高級護膚品」。她表示,該品牌當時十分熱門,但因顧慮剛剛新出不太放心,因此初期沒計劃入貨,但礙於實在太多顧客詢問,才嘗試聯絡供應商。不過,該自稱為日本品牌的供應商竟然用阿里巴巴的名稱回覆郵件,於是她便不敢再與供應商聯絡。

後來,有人「踢爆」該水光針中含有水銀,更令人擔憂的是,她表示這類產品還添加類固醇成份,讓皮膚快速變得光滑水嫩,但長期使用會嚴重損害皮膚健康,「曾有我們店員分享,曾使用了該產品一段時間後爛面,後來看皮膚科醫生才知是產品中的類固醇導致。」

除此之外,她還透露曾有美國精華素品牌通知,市面上出現了內地仿冒品。原版精華素的滴管尖端是直的,而仿冒品的滴管尖端卻是彎的,若並非對該品牌有很深入的了解或長期使用,恐怕普通消費者亦難以分別真假。

蘇凱倫表示,目前整體零售市道雖差,但他們分店仍維持17間店,全憑貨真價實。例如一瓶護膚精華素在專門店價格為740元,而他們因直接在外國供應商取貨,其店內僅賣410元。她透露,幾乎所有品牌產品都可賣平專門店一半,即使是皮膚科使用的醫美產品,她都奉行薄利多銷,「假如專門店以1,000元出售,其進貨成本約為500元,而我則會以650元左右標價,我們是主打便宜。」

逆市之下要突圍,除了價格要實惠,口碑也是靠累積得來,蘇凱倫就憑直接從外國供應商取貨,繞過代理等程序慳成本,為消費者帶來著數。

事實上,蘇凱倫早於大學時期已開設網店,並以香港專門店5至6折的差價售賣護膚品。據她透露,創業念頭是源於大學時期的一次法國旅行,因其發現外國的護膚品比香港專門店或皮膚科便宜一半有多,因此大膽投入幾萬元從法國供應商手上購買產品,並運回香港速遞到顧客手中,甚至直接問香港藥房是否需要入貨,因為她擁有便宜且正規的貨源。

2011年「兼職」開第一間店

至於在開設第一間分店之前,蘇凱倫還在一邊打銀行工、一邊經營護膚品網店。她於2011年在旺角開設了第一間實體店,一年半後在荃灣開設第二間,當時兩店合共每月盈利已近10萬元,直至開設第三間分店後,才辭去銀行工作,真正全心投入護膚品行業。

之後,她以每年開1至2間分店的速度逐漸擴張版圖,在疫情前已有約15間分店,且每間分店基本上都沒有虧損,每月可賺3至5萬元。按此計算,疫情前年收入最多可賺近900萬元。

內地遊客較少購買

不過,她坦言現在生意反而差過疫情,因為當時市民幾乎無法出境,被逼留港消費,雖然門店較冷清,但網店業務蓬勃;反觀現在,許多香港人選擇北上消費或者外出旅遊,她亦沒有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宣傳,因此內地遊客購買較少。至於現在整體生意還是有賺,部份店舖每月可賺3至5萬元,但亦有部份虧蝕1至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