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森林教室養成孩子抗逆力 多一點經歷困難學會應對︳顏鎧銘校長隨筆

更新時間:18:10 2025-05-27 HKT
發佈時間:18:10 2025-05-27 HKT

三月尾跟隨學校遊學團到了台灣幾天,這次的「團友」是來自三至六年級的學生,也是學校第一次讓三年級學生參加「長途」遊學團。可惜天公不造美,五天的行程有四天都在風雨中進行。如果是自己參加旅行團,大概沿途會怨聲載道,心有不爽!說實在,旅程中原本平整的步道變得泥濘不堪,學生的鞋子很快就被泥水浸透,當時我挺擔心小三的孩子會晴天霹靂,接受不了。然而,經過多年森林課程洗禮,這群學生在台灣遊學團中的抗逆精神,讓人感動。大風大雨,我們每天都踩着濕漉漉的鞋子,頂着滿身雨水,可是孩子們卻沒半句抱怨,還享受着雨中景色,師生們風雨同路,彼此幫助,構成了一道難忘的風景。

森林課程助學生面對困境

很多人聽到森林課程,第一印象便會聯想到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等主題。這些當然都是森林課程會牽涉的內容,然而整個課程的設計理念,其實更着眼於「人的成長」。

三月尾跟隨學校遊學團到了台灣幾天,這次的「團友」是來自三至六年級的學生,也是學校第一次讓三年級學生參加「長途」遊學團。(圖片來源:顏鎧銘校長提供)
三月尾跟隨學校遊學團到了台灣幾天,這次的「團友」是來自三至六年級的學生,也是學校第一次讓三年級學生參加「長途」遊學團。(圖片來源:顏鎧銘校長提供)

森林課程經常強調走出課室學習,無論是到郊外遠足、行山、露營,還是河溪涉水、划艇、潛水,除了把自然當作教室,更要學生經驗「未知」和「意外」,學習「適應」和「面對」。這也是我們介紹森林課程時,常常強調「抗逆力」的原因。困境很多時就是我們對環境改變的不適應,或對將來的不確定等而來的情緒。如果學生多一點經歷困難,並能有機會去嘗試處理或應對,無論最終困境是否可以解除,至少在情緒上可以學習如何緩解。正如我們控制不了天氣,但仍能樂在其中,享受旅途的愉快。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學校起爐燒棉花糖 實踐中學習面對困難

近年很多學校大力推行「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森林課程可以說是最能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的表表者。我們從課程設計的第一天,就明白森林課程不可能是紙上談兵式的傳統教學模式,親身走出課室才是唯一可行的學習方式。其中我特別喜歡「生火」的環節。學校從小一開始便讓學生嘗試用火柴、打火石、枯葉等生火。過程循序漸進,最初只是點燃一枝蠟燭,之後是燃起一個小火球,再來是點起一個炭爐,最後大家一起燒棉花糖吃。過程中發現原來不少學生很怕火,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家中完全沒有機會接觸,一提起火就只會聯想起危險。家長的過度保護,有時也成為了孩子脆弱的原因。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我經常帶女兒去公園,總會看到一些家長圍在孩子的身邊,不停說着「小心啲」、「唔好爬咁」、「唔好跑咁快」等等的提醒,有些更會直接出手阻止。這種過度保護的愛,雖溫暖,卻可能無形中束縛孩子探索的翅膀。森林教育是親子關係的橋樑,讓家長學會放手,給予孩子面對挑戰的空間。當孩子在泥濘中跌倒又爬起,當他們在火光中戰勝恐懼,家長的眼神從憂慮轉為欣慰。我曾見一位母親在活動後擁抱孩子,淚中帶笑地說:「我從沒想過你這麼勇敢。」

(圖片來源:顏鎧銘校長提供)
(圖片來源:顏鎧銘校長提供)

我們不妨讓森林課程的精神,走進親子關係中,讓親子間多了信任與理解,共同編織成長的美好回憶。

     

    通德學校顏鎧銘校長(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通德學校顏鎧銘校長(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通德學校顏鎧銘校長
    學生稱呼為顏色筆校長,深信教育可讓孩子變好,孩子可讓世界變好,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積極推動「森林課程」及「校園關愛文化」,願每個孩子在成長旅途上綻放異彩。

    相關文章︳通德學校「我手繪我心」 聖方濟愛德小學畫出香港情懷︳創意貼堂區

    相關文章︳放下大人目光試問「你覺得甚麼是好?」5個方法欣賞孩子眼中的「好」︳顏鎧銘校長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