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德 - 釐清迷思:關於香港學校「Banding」的真相

更新時間:15:09 2025-08-07 HKT
發佈時間:15:09 2025-08-07 HKT

Banding 非官方標準

香港學校常被標籤為「Band 1A」至「Band 3C」等不同級別。必須澄清的是,這些「Banding」並非教育局的官方評級標準。它們純粹是坊間根據對學校表現的普遍認知,自行歸納出來的結果。

坊間評級主要看DSE成績

坊間界定學校Banding的主要依據,是各中學每年公佈的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成績細節。透過分析這些公開數據(如各科達標率、優良率等),媒體或教育機構嘗試推斷學校所屬組別。這種方法並非百分百準確。

成績透明者評估較準

一些著名學校因其DSE成績優異,通常樂於詳細公佈每年的考試數據。由於資訊相對完整透明,對這類學校Banding的推測,準確性自然較高,亦比較可信。

根據筆者多年經驗及觀察,評為Band 1a或1b學校,其中一個主要指標是入U率,一般都要達到85%或以上,Top Band 1a更加會達至90%,當然這也只是筆者不太科學化的估計,而這也不是唯一評定一所好學校的標準。

資訊不全者評估欠準

然而,部分學校基於不同考慮(例如避免標籤化、保護學生私隱或校情等),選擇不全面公佈或僅提供較陳舊的DSE數據。面對這些不完整或過時的資訊,坊間對其Banding的評估自然難以精確,因此也特別註明評估的準確度,可分(1)高、(2)大約估計或(3)不太確定。但筆者觀察有些平台並沒有註明準確性,這可能做成誤導。因此家長們,特別是內地家長,對香港教育及學校質素不甚了解情况下,往往單憑以上提及的有限資訊作出選校决定,筆者認為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應要多了解心儀學校的背景及各方面的表現。

評校應看多元因素

客觀評價一間學校,雖然DSE成績是主要因素,但筆者強調這並不是全部。學校的領導管理效能、教師團隊的專業素質與穩定性、學生在學術以外(如體藝、服務、其他學習經歷)的成就與發展機會,都是衡量教育質素不可或缺的面向。因此,單憑Band 1、2、3的標籤斷定學校優劣,實屬以偏概全。

慎防內地自媒體誤導

近年大量內地學生來港插班,掀起內地自媒體介紹香港中小學的熱潮。然而,不少博主本身並無在港就學經驗,僅憑短暫參觀(如開放日數小時)便按其主觀目標「評校」,導致資訊錯漏百出。例如,有中學僅設數十個短期體驗宿位,卻被誤標為「寄宿學校」,引來逾千份內地生申請,造成學校與家長的困擾。又或有學校在港被評定Band 3A,但在內地評為Band 2A等錯誤資訊常有發生。

適合孩子才是最重要

關鍵在於:並非每個學生都適合Band 1學校。家長為子女選校時,必須冷靜審視孩子的學習能力、性格特質、抗壓性、興趣所在,以及家庭能提供的支援。盲目追求名校光環,強行將孩子送入與其能力或性格不符的高壓環境,往往事與願違,應驗「勉強冇幸福」的道理。

結語

教育是漫長的旅程。在資訊紛雜、標籤盛行的環境下,家長宜放下對「Banding 」的過度執著,多角度了解學校實況(如親身感受、與師生交流、細閱校務報告),並聆聽孩子的聲音,才能為他們覓得真正能激發潛能、建立自信與及健康成長的學習園地。

文: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