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霖 - 談談現今的「乳名」|語文探驪

更新時間:18:00 2025-08-15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08-15 HKT

乳名,顧名思義,是指幼兒吃奶時期所取的非正式名字,通常帶有父母對孩子的親暱與喜愛之情,這種名字通常在孩子長大後便放棄不用。但從取乳名的習俗中,我們又能看見哪些文化內涵及其變遷?

在中國傳統中,名字分為「名」、「字」和「小字」。「名」指正式的本名,是個人身份的正式標誌;「字」是成年後的正式代稱,用於表達禮貌,避免直呼其名而顯得失禮;「小字」則類似現代的乳名,用於表達親密和愛意。

在傳統社會中,「小字」(乳名)的取法和用途還帶有一定的實用與信仰色彩。例如乳名可分為「吉名」與「賤名」,「吉名」指選用吉利的字眼,以象徵祝福與期盼,例如「龍兒」(齊武帝)、「師利」(陳高宗);而「賤名」則故意選用卑賤或樸實的字眼,認為「賤名催富貴」,能讓孩子更易養活。這種取名方式甚至在皇室中也是有的,例如唐高宗李治的小名是「雉奴」,「雉」為普通鳥類,「奴」則帶有卑微之意;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為「三郎」,看起來也平平無奇。

延伸閱讀:點解中大學生最愛「和聲Beat」? 文科生解構Beat詞演變 道出背後原因|語文探驪

此外,民間信仰認為幼兒魂魄未穩,直呼其真名可能招致鬼神妒忌,乳名因此成為一種保護幼兒健康的隱藏方式。

隨着時代發展,乳名逐漸轉變為純粹的親密表達,而現代乳名通常顯得可愛而且形式較為簡單。在香港,不少乳名都以名字中的一字作疊字,或結合粵語中變調的特性,例如「文文」、「明明」。此外,乳名的來源也變得更加多樣,可能與英文用語、生肖、食物等有關,並帶有個人化的意味,例如孩子可能叫作「阿B」、「豬豬」或「豆豆」,以表達父母對孩子獨有的聯繫。

值得留意的是,傳統乳名中的「賤名」文化已經逐漸消失,尤其是在香港,不少年輕一代不太存在相關信仰,所以,乳名如今更多是家庭中對孩子的親切稱呼,而孩子長大後仍以乳名相稱,也可算是表達關愛的一種方式。

但無論是舊傳統上祈求保護健康,還是在現代表達孩子的可愛,稱呼乳名從古至今都是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對家庭來說,可謂充滿了特殊意義。

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年級學生李卓霖

本欄由修讀香港中文大學「大學中文一」的學生撰寫,旨在探討日常生活中有趣的語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