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良好但思緒混亂?助年輕人於社交媒體中找自我|教研並進
發佈時間:15:00 2025-09-16 HKT

青春期一直被視為個人身份建立的關鍵時期,青少年在這一階段積極反思和探索,尋找自我。以往,這個過程通常發生在家庭、學校和同伴之間。然而,隨着科技發展,現在他們還可以在複雜的社交媒體世界中展現自己並與他人連結,在建立自我形象上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同時亦帶來不少壓力。
如何擴展身份定義可能性
筆者的研究團隊在2025年開始一項研究,旨在探討年輕人如何透過社交媒體上的用語和行為習慣來尋找他們的自我身份,並邀請了642名香港的大學生參與。同學填寫的調查問卷、分享的社交媒體帖文,以及訪談內容,均展露了他們複雜的線上身份定義及其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影響。以下節錄了其中2名受訪者的社交媒體帖文及訪談內容,為她們在不同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展現。
一名女生在Instagram和微信上分享旅行經驗。在Instagram上,她詳細描述了自己深層、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內容大多用中文,夾雜一些英文字和表情符號。然而,在微信上,她僅用中文寫了一個既簡短又正式的標準總結,並夾上幾張風景照。語氣更顯克制,似乎在避免過於個人化,展現出內斂的自我表現。
另一名女生在談論個人事情時會使用更多英文。雖然她的母語是中文,但她覺得用中文表達過於直接,而英文則給了她更多能自在分享而不必擔心過度曝光的緩衝空間。她將語言用作調節情緒和自我身份定義的工具。
上述的跨媒體使用不僅僅是語言的切換,而是以策略和創造力在不同平台上塑造不同的自我。社交媒體不再只是交談的場所,而是繪製自畫像的畫布。
延伸閱讀:AI時代評分難題:教師應如何評估學生功課質量|教研並進
探索身份可能會令人困惑
清晰的自我定義對於我們的情緒韌性和明智決策至關重要。然而,今天的年輕人常常難以將現實世界與線上角色編織成一個連貫的自我。研究顯示,經常在線上進行自我身份試驗的學生,往往對自己真正的身份感到不確定,缺乏清晰的自我概念。與現實生活相比,線上媒體的對話和評價變化迅速。網絡世界裏充滿權力、歸屬感和生活觀念的衝突,塑造清晰的身份變得困難。此外,社交媒體的規模和排山倒海的言論,使學生過分着重於他人對他們的看法,難以思考自己是誰或渴望成為誰。
在網絡媒體怎支持年輕人
成年人,包括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其他關心年輕人的人,應先反思自己使用媒體的習慣。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沉迷於手機,每天在線上花上幾小時,但我們卻期望年輕人能隨時放下手機。除此以外,我們更應該向年輕人提出值得深思的問題:在社交媒體分享的意義是甚麼?他們(以及自己)發布內容後的感受如何?他們希望誰能看到這些內容?以及,他們是否認為自己的線上身份與現實生活中的自己相符?
除此之外,家庭和學校應該為同學提供一個免受批評、自由探索自我的空間。因為社交媒體世界往往強調熱門話題和觸動情緒的內容,加上這個瞬息萬變的環境限制了人們進行緩慢且深思熟慮的交流。與此同時,家庭和學校則應該提供安全且包容的線下空間。
延伸閱讀:整合或融合?從文化平衡看少數族裔移民適應新社會模式|教研並進
最後,我們還必須鼓勵年輕人對於在線上廣泛流傳的話題抱有慎思明辨的態度,並進行深入分析。例如,像16型人格(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這樣引人入勝的性格分析測試,將性格過度簡化為兩種極端,如「思考型」或「感覺型」,從而限制了年輕人對自我及他人更深入的理解。我們應該協助年輕人辨識一些狹窄且有害的觀點,特別是與性別、身份地位和歸屬感相關的,也要避免狹隘而封閉的次文化(例如非自願單身文化),並應幫助年輕人自由探索自我身份。
研究團隊因此提倡發展年輕人的數字跨媒介素養(Digital Trans-literacies),以提高他們在多種數字媒介(例如文字、影音、社交媒體等)中有效溝通,理解訊息,探索自我可能性的能力,找尋自身認同的信念、培養正面價值觀及積極的行為。
社交媒體似是開放的空間,卻容易令青少年無所適從,無法找到線上線下一致的身份認同。在網絡時代,我們是否願意關心年輕人,並給予他們安全的討論空間反思未來要成為誰,讓他們在成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教育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社會語言學教授谷明月、香港教育大學數據分析及評估研究中心總監趙明明、香港教育大學語言、文化素養與社會符號學講座教授練美兒、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陳家承、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梁雅文、香港教育大學社交媒體分析研究小組及譯者黃信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