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君 - 游於藝:淺談AI教學|學友智庫
發佈時間:18:00 2025-08-16 HKT

現在,人工智能(AI)在不同學科上的應用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最近看到不少中文科老師也嘗試運用Al教學,而混合式的學習模式已經是常態,教師們運用不同的Al工具和創意點子去提高同學的學習動機,讓同學也能「游於藝」,從學習中找到樂趣。
不少中文科老師也喜歡用Al圖像生成的功能,尤其同學需要用準確的字詞去描述圖像,越仔細才能生成自己想要的效果。比較常見於描寫景物或詩詞教學,可以考驗同學描述場景的能力,也令意象和環境氛圍等以具像化的方式呈現,加深學習印象。
如我校老師曾讓學生將《山居秋暝》鋪寫成一篇約300字的短文,然後將文字生成圖像,看看和原文有沒有很大的差距,事實上,每個人的文字描述不會相同,但圖像所包括的內容與原文核心內容相距並不遠。
又有一次,我和同工討論如果將圖像生成用於文言文是否可行。我選擇了《貓捕雀》這篇文章,做法是當同學理解文章後,要他們用自己的文句語譯內容,然後生成圖像。但圖像生成帶有隨機性,即使內容一樣,也不一定每個人的圖像會相同,而通過一些圖像比較,同學更理解到《貓捕雀》中的故事,由於畫面帶來深刻的印象,解說道理時同學就更具代入感,想像到雀鳥的懼怕和貓的殘忍。當然,如果文言文帶有故事或景物,圖像生成的方式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讓同學在理解文章內容上更具趣味性。
延伸閱讀:3招預防沉迷打機 改善親子溝通|學友智庫
AI用於教學的確能夠引發不同的創意,也是一種新的學習形式,惟教師們須謹記Al只是輔助工具,我們在教學使用時也須提醒同學資訊素養的重要。有時AI所提供的內容不一定真確,同學也需慎思明辨,多作查證;我也曾試過查找資料時發現其提供的內容與事實有偏差,所以,老師善用Al輔助教學的同時,也要好好引導同學正確使用。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高曉君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中學輔導主任,關注價值觀教育。
延伸閱讀:方富正 - 如何規劃DSE試後的「假期」|學友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