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賢 - 歷史何言正邪?|青史劄記
更新時間:12:00 2025-07-26 HKT
發佈時間:12:00 2025-07-26 HKT
發佈時間:12:00 2025-07-26 HKT

「你讀歷史時,會否思考人物的好壞?」時不時又有友人問我這個問題。
對歷史人物作出道德評論,從歷史這門學科誕生之初便已出現,「春秋筆法」、「太史公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評論意味着背後有一套價值觀,以其作為標準評論人物。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不願半渡而擊,讓楚軍列陣後才開戰,結果宋軍慘敗。是仁義、謹守禮節,還是迂腐、愚蠢?就看你是抱持道德,還是實用主義去評價了。
之所以有歷史評價,往往是要借歷史論證某套思想主義。這種行為本身無可厚非,但任何歷史評論都應結合時代背景 ,理解時人為何作出該選擇。討論宋襄公,必須先理解春秋時期各國依然有一套講求道德的戰爭規範,「兵不厭詐」固然存在但並非主流,那套戰爭規範是從春秋後期到戰國才逐漸消失。最後結論是褒是貶亦可,但必須要全面認識理解歷史,而不是無視時代背景,強行將現代價值觀套入古代。
除了理解時代,也要全面認識人物。沒有人是聖人,要同時認識歷史人物的黑暗和光明面,也要對讀不同立場的材料。兼聽則明,要有全面的認識才有資格討論。歷史人物的風評往往是一個過程,會隨着史學研究和時間演進而變得客觀。以慈禧太后為例,本來評價說她腐敗落後,令中國和清朝落後於世界;後則有人為其「翻案」,讚揚她推動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雙方說法都有證據支持,只因絕大部分歷史人物都有其正負兩面性,要結合兩者才可以作出客觀評價。
延伸閱讀:周正賢 - 北上尋古|青史劄記
不論是對歷史人物、對自己,還是對他人,作出判準時我們都必須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要面對的時局,並作出了自以為最好的選擇。我們理解後當然可以否定或認同,但如果不理解,任何判準都只是誤解。
文: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延伸閱讀:周正賢 - 秦漢天下|青史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