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玉清研究的時代價值|根本月報

更新時間:12:52 2025-05-24 HKT
發佈時間:12:52 2025-05-24 HKT

冼玉清(1895-1965)乃近代嶺南文史研究的先驅,又有「嶺南第一才女」之稱。她出生於澳門,父親為富商冼藻揚。冼父對子女培育極其重視,因此冼玉清12歲時便入讀澳門灌根學塾(即子褒學校),成為陳子褒的學生,打下良好的學術基礎。其後也曾入讀香港聖士提反女校、嶺南大學附中及嶺南大學中文系,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後,冼玉清留校任教,後兼任嶺大文物館館長。

專心致志 闢嶺南研究新路

冼玉清著作《廣東文獻叢談》(中華書局,1965年出版)
冼玉清著作《廣東文獻叢談》(中華書局,1965年出版)

冼玉清一生躬身於嶺南地區研究,發掘嶺南地區的價值,並堅持教育事業,為嶺南文化之傳承打下學術基礎。此外,她更是一位愛國學者,具有高尚情操,在面對民國社會與思想的動盪,始終堅守對學術與教育的熱愛,並一生未婚:「自己又以為一有室家,則家庭兒女瑣務,總不免分心。想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好教師,難免失良母賢妻之職,二者不可兼,所以十六七歲我就決意獨身不嫁。」

冼玉清退休之際,香港一間大學邀請她赴港任教,她卻拒絕了高薪厚職,選擇擔任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可見其不為物質所動,全心投身嶺南文史研究的堅持。探究冼玉清的學術生涯與研究貢獻,不僅能引領我們走進嶺南地區底蘊深厚的文化世界,更能深度挖掘新時代一國兩制一體多元的人文價值。尤其在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時代背景下,冼玉清與香港的淵源,以及她對教育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啟示。

20世紀初期,嶺南文化研究的領域仍未開拓,冼玉清成為這個領域的拓荒者之一。她將研究視角精準聚焦於嶺南地區的歷史、風物、史志文物等方面,為嶺南文化研究開闢新的路徑。例如冼玉清的《廣東釋道著述考》梳理出廣東地區釋道文化的發展脈絡,廣收相關著述達500種,填補了嶺南宗教文化研究的空白。

而《廣東女子藝文考》則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廣東女性藝文的著作,打破以男性為主導的「英雄史觀」(great man theory)的傳統學術偏見,展現廣東歷代女性在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卓越成就,突出女性在知識領域中的邊緣角色和奮鬥歷程。冼玉清的女性研究,既融合嶺南粵港澳三地的華人文化,以及葡萄牙與英國的殖民經驗,強調「嶺南」地區的特殊性。

延伸閱讀:從中國「舊學」到新文學——胡適與香港大學中文學部的轉變|根本月報

一脈相承 推動文化融合

抗日時期,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冼玉清化筆為劍,寫下許多展現民族氣節的詩詞文章,如〈朱九江對外之正義感〉、〈流離百咏〉及〈喜聞日本降〉。她在1938年隨廣州嶺南大學暫時南遷至香港講學,期間日軍曾威逼利誘冼玉清組織香港東亞文化協會,但她化名為「冼清」,冒着生命危險逃離香港,輾轉回到已在粵北曲江復課的嶺南大學繼續任教。後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冼玉清續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此經歷更見其作為知識分子,在抗日戰爭中與普通百姓一樣堅毅不屈、堅持戰鬥,執着於民族大義的精神。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嶺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香港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舞火龍、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嶺南民間習俗仍傳承至今,又如子褒學校、前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創立的崇基書院、嶺南大學等在香港育人鑄德,培育代代青年。習近平主席曾解釋中華民族能延綿不絕的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

延伸閱讀:一文解構線香歷史 古人如何燒香?如何製香?|根本月報

通過傳承和弘揚嶺南文化,香港民眾特別是年輕人,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與內地在文化上的同根同源,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是國史、國學、國情的教育活動的進行,才能保障的國安。

冼玉清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活動,有助於激發香港民眾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推動香港在文化上與內地實現更緊密的融合。在當前香港融入國家規劃的大灣區發展大局的進程中,加強背後的嶺南文化、華夏文化認同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從教育視角看,「文化自信」的培育,是為國家提供人才支撐的基石,進而助力國家達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

本欄為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與《星島日報》教育版聯合出版。對原文有興趣的讀者可到港大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網頁下載: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會長何漢權

延伸閱讀:可愛忠實之家 背後的傳教士與香港社區故事|根本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