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宗 - 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的母親形象|青史劄記

更新時間:16:55 2025-05-17 HKT
發佈時間:16:55 2025-05-17 HKT

剛過去的母親節,不少人為表達對母親的敬意,都會到茶樓和母親聚餐,享天倫之樂。母親節既是向母親表達敬意的重要節日,也是讓家人聚首一堂的機會。在中國文化之中,有關母親的書寫也非常普遍。筆者將在今次的文章,初步探索中國歷史文化之中與母親有關的傳說或記載。

延伸閱讀:周正賢 - 港大遊跡|青史劄記

中國古代一直有營塑母親形象的傳說,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廣為人知的西王母。西王母又被稱為王母娘娘,相信讀者也曾經在《西遊記》之中了解過。西王母的傳說和道教有密切的關係,其形象也經歷了多次的轉變。根據較早期的記載,西王母是沒有非常明確的性別,到後來才有明確的女性性別。而且,在道教的記載之中,更有西王母請漢武帝吃蟠桃的說法。根據《漢武帝內傳》的記載:「母以四枚與帝,自食三桃。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輒錄核。」在往後的歷史發展,西王母開始具備各種母親的特點,例如保護、孕育等等。這或多或少都反映出中國文化對於母親特質的理解。

延伸閱讀:張瑋宗 - 再談《易經》與中國文化|青史劄記

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也有不少關於母愛的記載。讀者也可能讀過唐代孟郊的《遊子吟》,當中母親仁慈、關心子女的形象可謂深入每個人的心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更直接表達了母愛的偉大。由於中國歷史上存在女性負責家庭事務、負責撫養子女的特點,母親和子女的互動自然就更加緊密。因此,古人也有提到母親在家庭教育的角色。唐代宋若莘所作的《女論語》就有〈訓男女〉一節,提到「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長成,教之有序,訓誨之權,亦在於母」。由此可見,在中國文化之中,母親具備訓誨子女的責任和權利。雖常說「養不教,父之過」,但與此同時,母親在實踐家庭教育方面具備重要角色。

延伸閱讀:周正賢 - 在祀與戎|青史劄記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中有不少關於母親形象、角色和責任的記載。無論現代母親的角色和責任有何轉變,母愛的偉大依然值得每個人尊重和肯定。

張瑋宗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香港大學哲學碩士生(中國歷史與文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