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 - 智能耕作回饋社會|牆角寒梅
發佈時間:12:30 2025-05-04 HKT

伍少梅中學本年度參加了Farmunity水耕苗社的計劃,讓師生學習智能耕作技術,提升他們對創新科技和綠色生活的了解及興趣。早前,中四級吳偉浩、黃嘉乾與張佳炫同學出席了由寶馬山扶輪社舉辦的「GREEN.GEN 2025」,這是香港首個用竹材打造活動場地的可持續發展活動,共有超過80位義工參與,體驗綠色生活。
同學在活動中銷售利用校內智能水耕系統栽種的蔬菜,包括生菜和羽衣甘藍等,所得收入將會用作支持蔬菜捐贈活動。還有,學校把學生種植的蔬菜捐贈給社區中有需要的人士。學生在活動中認真投入,展現了良好的溝通技巧與團隊合作能力,實踐Values in Action,為社區作出貢獻。
延伸閱讀:李建文 - 保護兒童 人人有責|牆角寒梅
此外,領隊的黃瑋俊老師同場亦參加以「培養未來綠色創新者:賦權學生的創業精神、STEM及綠色(E.S.G)技能」為主題的研討會,與其他參與活動的校長、老師一同向公眾分享如何在教育層面融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相關教學經驗。
學校最新落成的智能水耕實驗室(FarmLab),設有兩部智能水耕機,以Al物聯網系統監察及控制水耕的進度。學生在有限空間內通過實時數據分析,探究不同波長的光對農作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藉此理解不同農作物所需的環境因素,以及氣候變化對糧食供應的挑戰。學生嘗試運用水耕機控制其光度、濕度、溫度及離子含量,體驗創新科技如何為農業及糧食危機提供出路。
延伸閱讀:李建文 - 幸福校園周|牆角寒梅
除此之外,學校還設有生態實驗室(EcoLab)和生態花園(EcoGarden),模擬自然生態環境,飼養紅腿陸龜、球蟒及鬃獅蜥,並種植不同類型的植物,包括蔬菜、香草、多肉植物等,供師生研究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育及農業科技。
學校致力推動環境及可持續發展教育,並為此賦予多重意義,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結合創新科技和人文關懷,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予有需要人士,造福社區。
李建文
作者為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從事教育工作逾20載。
延伸閱讀:李建文 - 觀課的意義(下)|牆角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