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不完的愛︱戰爭反思

更新時間:08:00 2025-05-08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5-08 HKT

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新界青聯發展基金會主辦的「港」不完的愛 — 青年正向思維計劃,以國家安全和愛國愛港的傳承為主軸,讓青年透過參加昔日東江縱隊和香港警察的各項活動,幫助香港青年培育正確價值觀,加強國民身分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一起說好香港故事。

以下是參與青年在活動後所撰寫的感受: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發生在1937年至1945年期間。這場戰爭不僅是對外侵略的抗爭,更是全民族團結抵禦外敵的生動寫照。然而,反戰爭思想在這場戰爭中的重要性同樣不可忽視。
 
反戰爭思想源於對戰爭帶來的破壞與痛苦的深刻反思。戰爭不僅導致了大量的人員傷亡,還摧毀了家庭、社會和整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在抗日戰爭前,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戰爭的慘痛代價,這使得反戰情緒在一些知識份子和普通民眾中逐漸形成。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人深刻認識到戰爭的殘酷,開始呼籲和平與理性。
 

在抗日戰爭期間,反戰思想並未消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與抗戰精神相輔相成。抗戰的目標不僅是為了抵禦外敵,更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與尊嚴,實現民族的解放。在這個過程中,反戰爭的理念提醒人們要珍惜和平,反對戰爭的無情與殘酷。許多文人通過詩歌、散文等形式,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嚮往。
 
例如,魯迅等文化名人在其作品中,深刻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與悲劇。他們用文學的力量,喚起人們對戰爭的深思,宣導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精神,同時也強調了反對戰爭的重要性。
 
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國贏得了尊嚴,也為國家的未來奠定了基礎。然而,戰後的反思同樣重要。戰爭雖然結束,但戰爭帶來的創傷卻難以癒合。在戰後的重建過程中,國家與民眾開始更加強調和平的重要性,反思戰爭的根源與教訓。這一時期,反戰爭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反戰爭與抗日戰爭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抗日戰爭是為了捍衛國家與民族的尊嚴,而反戰爭思想則提醒我們在追求正義與自由的同時,始終要保持對戰爭本身的警惕。歷史告訴我們,戰爭的代價沉重,和平的珍貴。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與學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反戰爭的理念不僅是對歷史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承諾。我們應當銘記歷史,以和平的姿態面對未來。


撰文﹕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謝依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