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油不只橄欖油!6類植物油營養功效大比拼 哪種護心血管抗發炎更可煎炒?
發佈時間:15:45 2025-08-05 HKT

日常煮食用的植物油種類繁多,哪種更為健康?用錯了,隨時好油變毒物。有醫生比較6類植物油保護心血管和抗發炎的功效,並解構適合的烹調方法。她提醒,有部分油類不耐高溫忌加熱,否則恐吞有害物質。
選擇煮食油3大重點 越貴的油一定越健康?
婦產科醫生邱筱宸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當走進超市的油類區,常常對著架上的橄欖油、苦茶油、亞麻仁油或牛油果油猶豫不決,這些油品表面上看起來都很養生,但價位卻相差甚遠。挑選食用油的首要關鍵並非比較價格高低或流行程度,而是要考量個人的烹調習慣、身體狀況,以及油脂本身的耐熱穩定性:
- 發煙點:即是油開始產生煙霧且變質的溫度,數值越高代表耐熱性越佳。
- 脂肪酸組成: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油穩定性較高,例如橄欖油、牛油果油,同時對心血管也較為有益。
- 抗氧化物質:例如維他命E、植化素、多酚,這些物質能延緩油脂氧化速度,也更健康。
她指出,若需進行熱炒、煎製素肉或油炸豆腐等料理,應選擇「耐高溫的油品」;若是用於涼拌沙律或為湯品提味,則適合選用不耐高溫但營養豐富的油類。
6類植物油營養功效大比拼 哪些可護心血管/抗發炎?
邱筱宸醫生針對6款常見植物油的營養價值及使用要點進行分析,並提醒不論選用何種食用油,都應避免反覆高溫加熱使用,烹飪後需待油溫降低再妥善保存,更要注意控制油溫避免長時間處於冒煙狀態。食用油雖是日常烹調中用量不大的基礎食材,但每日攝取的這一匙油品,實際上密切影響著人體心血管健康狀態與體內發炎反應程度。
6類植物油營養功效大比拼
1.橄欖油
- 特級初榨橄欖油:富含多酚類物質,營養價值最高,但因發煙點較低,最適合作為涼拌或直接淋在青菜上使用。
- 精製橄欖油:風味較為清淡且較耐熱,適合一般家常快炒料理。
值得注意的是,《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有研究指出,經常攝取橄欖油的族群,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下降。
2.苦茶油
含有豐富的油酸成分,營養特性與橄欖油相似,但具有更高的耐熱性與抗氧化能力,同時帶有獨特淡雅茶香風味。特別適合用於熱炒、香煎豆腐等烹調方式,是烹飪時的優先選擇。
3.牛油果油
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對心臟健康特別有益。此外,具有極高的發煙點特性,完全適合大火快炒或長時間煎炸料理,不必擔心油煙問題。
4.葵花籽油/芥花籽油
這類油品多數經過精製處理,最大優勢在於價格經濟實惠,適合日常炒菜使用,但要注意不適合長時間高溫烹煮或反覆加熱使用。選購時建議特別挑選經過特殊處理的「高油酸」版本,這類產品比較穩定。
5.亞麻籽油
富含豐富的植物性Omega-3,具有抗發炎及保護心血管健康的功效。但切記絕對不可用於加熱烹調,會破壞其營養成分並可能產生有害物質,建議直接涼拌食用。平時保存時,也應放置於冰箱冷藏以維持最佳品質。
6.椰子油
因含有高比例飽和脂肪酸而具備優異的耐熱性,但長期過量攝取可能導致膽固醇升高。若本身已有高血脂問題或家族心血管疾病史者,需特別謹慎使用。椰子油對心血管的影響仍存在爭議,建議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審慎選擇。
邱筱宸醫生總結不同烹調方法的油品選擇建議:
- 涼拌或低溫加熱:初榨橄欖油、亞麻籽油、胡麻油(芝麻油)
- 中溫炒菜:精製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
- 高溫煎或快炒:牛油果油、苦茶油
油炸/烘焗應選哪種油?
本港消委會曾訪問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姚鍾平教授,教選用食油2大貼士,尤其是在高溫烹調情況下:
1. 一般油炸或烘焗的溫度下,應怎樣選用食油?
- 食油主要成分(三酸甘油酸)中飽和脂肪酸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相對較耐高溫,不易在長時間加熱後變質,但攝入飽和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不宜過量食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油。
- 烘焗時食油一般不會重複使用,因此變質風險較小。油炸時食油如需作多次重覆使用,則建議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食油。
- 另外,所選食油的煙點應高於烹調溫度。當烹調溫度高於煙點時,食油會冒出油煙,而過量吸入油煙可影響健康。
2.油炸之後,怎樣判斷是否需換食油?用過的油可否重用?
如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將食油棄置並及時更換食油:
- 當油炸用食油顏色明顯變深。
- 出現明顯油膉味。
- 於油炸溫度出現冒煙或油炸時出現不易消散的奶白色泡沫。
食油每日建議攝取量
消委會引述香港營養師協會指,進食食油的份量因個人因素而異,包括能量需求、體重和活動水平。參考世衞/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的資料總脂肪的攝入限量為少於每日攝入能量的30%,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限量為少於每日攝入能量的10%,反式脂肪酸則為少於1%。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總脂肪大約有一半可來自烹調用油,不同年齡層的可攝取量如下:
- 2-3歲:15-20克(4茶匙)
- 4-10歲:20-25克(5茶匙)
- 11-17歲:25-30克(6茶匙)
- 18歲或以上:25-30克(6茶匙)
專家履歷:邱筱宸
台灣西園醫院婦產科醫生,專精於婦科疾病(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子宮鏡檢查及手術、婦科癌症手術、婦科內視鏡微創手術(腹腔鏡全子宮切除、子宮肌瘤切除、卵巢腫瘤切除)等。
延伸閱讀:營養師不吃7種食油 恐致癌/高膽固醇/中風 !這種植物油也上榜
---
相關文章:
長期吃牛油恐早死?哈佛研究揭改吃3種植物油 死亡風險降17%
4種食油恐致超惡乳癌 削治療效果惡化快 營養師教4招防癌降風險
植物油致癌|用錯油煮食易生致癌物 營養師推介3款植物油防癌護心